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绍兴大禹陵祭禹广场完成改扩建,千年祭祀文化焕发新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绍兴大禹陵祭禹广场完成改扩建,千年祭祀文化焕发新生

引用
4
来源
1.
https://www.archdaily.cn/cn/941952/shao-xing-da-yu-ling-jing-qu-ji-yu-yan-chang-gai-kuo-jian-ti-sheng-gong-cheng-zhe-jiang-da-xue-jian-zhu-she-ji-yan-jiu-yuan-acrc
2.
https://www.gooood.cn/shaoxing-great-yu-mausoleum-scenic-area-jiyu-square-reconstruction-expansion-and-upgrade-project-by-uad.htm
3.
http://www.archcollege.com/archcollege/2020/6/47652.html
4.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ca52b18c36

2020年,绍兴大禹陵景区完成了祭禹广场的改扩建提升工程。这一工程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ACRC设计完成,不仅优化了景区的空间结构和功能,更强化了大禹祭祀文化的传承。

大禹陵位于绍兴城东南六公里处的会稽山麓,占地245亩,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风光秀美,气势宏伟。大禹是华夏立国始祖、上古治水英雄;大禹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核心之一,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柱,为后世所景仰,各朝各代,展祭不绝。祭禹典礼自夏王启始历经4000年,世代相传,延续至今,至2007年升格为国家级祭祀活动,并定于每年谷雨时节举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景区需要拓张新的空间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更大的群众期冀。

01

空间布局的优化

设计团队在规划时充分考虑了景区的整体布局。神道后半段轴线进行了南偏调整,使其与祭禹广场、山中享殿、山顶禹像保持中正的轴线对位关系。这种调整既增强了空间秩序,又恢复了匠人营国中祭祀道路的统领性。

景区主入口在保留原门阙的基础上新建双层石质棂星门,九龙坛的直径扩大至38米、高度增至6米,以匹配景区提升后的规模。神道后半段转向归正,与洛书台、水上祭坛、大禹陵碑、山中享殿、山顶禹像处在同一轴线上,更加贴合祭祀建筑的礼制。

02

祭禹馆的设计亮点

祭禹馆是改扩建工程中的亮点。建筑通过若干同心的对称厚重弧线石墙形成一道人工屏障,围合出一片独立庄重的祭祀空间。馆西立面正中处设置7.2米×10.9米的禹字铜碑,馆顶布置象征大禹功德的九鼎,与远方的大禹神像形成视觉上的呼应。

祭禹馆的功能布局也十分完善。在形式感极强的弧形墙之间,植入了候祭室、排练房、休息厅和媒体发布室等功能空间。弧形墙的立面主要选用250mm厚度的高级深黑色花岗岩,石材垂直干砌而成,相较传统常用的干挂幕墙更显沉稳厚重,并利用火烧、水洗及抛光等处理手法使石材色调呈现三种深度,在色彩与质感上致敬夏朝尚黑文化。

03

祭禹广场的功能提升

祭禹广场由环形祭禹馆围合而成,游人沿神道绕过轴线末端的祭禹馆便可豁然抵达。出于帝陵风水的考量,原广场圆心及两侧的原钟鼓亭、水上祭台的位置保持不变,但将原中心的太极台改为洛书台,与大禹文化更加契合。广场半径扩大至66米,改造后的广场观演容量也将由原来的1000人扩至10000人。为了祭祀仪式时建立观演人员更舒适的视线关系,广场看台采用扇形阶梯式形制,向外升起扩散,呼应同心环形建造的祭禹馆,向心聚集下沉,形成圆形的洛书台。祭祀时主祭人员需要在祭禹馆候祭并从内侧正中的甬道走出,穿过广场中心的洛书台,经6个台阶后到达水上祭台,举行相关的祭祀仪式。

04

文化传承的意义

“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大禹精神作为民族精神之重要渊源,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祭禹广场——作为禹陵空间之精髓和历史背景下的新作,不主张随心所欲的创作,而应注重综述历史文本前提下的再写。它将兼顾文物保护与景区更新,塑造史今交错、功能复合的纪念性空间,丰富人们的空间体验,引导游人深入感受、思考并传递这一场所的精神实质,这种力量将始终被凝聚、传承与弘扬,并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此次改扩建工程让游客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更真切地感知、追忆与致敬这位华夏先祖。作为国家级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祭禹广场的提升不仅改善了游客的游览体验,更为大禹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