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黄渤海新区第33届渔灯节:传承500年非遗文化,祈愿风调雨顺鱼虾满仓
烟台黄渤海新区第33届渔灯节:传承500年非遗文化,祈愿风调雨顺鱼虾满仓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烟台黄渤海新区第33届渔灯节如期举行。从热闹非凡的文艺演出,到庄重肃穆的祭海大典,再到富有胶东特色的放渔灯仪式,这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盛会不仅承载着渔民祈愿风调雨顺、鱼虾满仓的美好愿景,更成为了传承渔俗文化、弘扬闯海精神的重要载体。
一大早,大季家街道初旺渔港码头便人声鼎沸,市民和游客纷纷前来参与这场文化盛宴。上午9点30分,极具非遗特色的文艺演出正式开始。锣鼓喧天、唢呐高亢、京剧表演精彩纷呈,花板联唱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虽然天气寒冷,但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参与热情。舞台上的演员们忘我演出,台下的观众热情似火。男女老少围在舞台周围,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录像,不时拍手叫好。
“我们这次来了70多人,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只有10岁。”活动现场,禾美秧歌队队长刘航源表示,作为大季家的本地秧歌队,大家都踊跃参与此次演出,不仅要展现新时代渔民的精神风貌,更要将老一辈留下的民俗文化传承光大。
随后举行的祭海大典更是庄严肃穆。初旺村村民刘明兴表示,自己从事捕鱼已有36年,每年都会将捕获的最大鱼用于渔灯节祭祀。山后初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竹岭介绍,随着社会发展,渔灯节已从传统的祭祀活动演变为集传承渔村文化、民俗展示、亲友聚会、特色旅游于一体的盛大节日。
下午,渔民们带着准备好的大鱼和渔灯来到自家船上,将渔灯摆在船头,寓意照亮引路,护佑人船平安归来。
肖水莲 摄
今年的渔灯节现场还特别开设了“渔灯大集”。集市上,剪纸、糖画等非遗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花饽饽、草莓等美食和农产品香气四溢,不仅满足了游客赏民俗、品美食的需求,更为提振消费注入了新活力。
据悉,2月11日(正月十四),古现街道还将继续举办渔灯节,届时将举行秧歌花车巡游、祭海大典、渔民送灯等活动。
渔灯节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08年,渔灯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烟台黄渤海新区“中国渔灯文化之乡”称号。未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将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持续壮大海洋经济,打造文旅融合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