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地球绿肺:热带雨林保护新举措
守护地球绿肺:热带雨林保护新举措
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吸收全球约30%的二氧化碳,用仅覆盖6%的地球表面,养育着全球一半以上的动物和植物。然而,过度开发和非法砍伐威胁着其生存。为了保护这片宝贵的绿色家园,我们需要采取七大举措:政策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人工造林与森林恢复、环境教育、国际合作、缓冲区系统与生态走廊设计以及科学研究与监测。让我们携手行动,共同守护好这一片宝贵的“地球之肺”。
政策引导: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项创新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正在发挥作用。以赤田水库为例,作为三亚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其89%的水资源量来自保亭。过去,保亭治水压力大,三亚用水需求大,上下游矛盾突出。2019年起,三亚、保亭开展赤田水库流域综合治理,探索“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赤田水库流域水质不断好转。
2021年8月,两地达成协议:明确2022至2024年作为第一个考核期,省级财政、三亚、保亭分别出资3.3亿元、1.8亿元、0.9亿元,形成赤田水库流域生态保护奖补6亿元“资金池”。考核水质、水量、行动3个维度,以生态好不好为标准,对三亚和保亭进行资金分配。如今,海南正在全省范围探索实行“上游护水,下游补偿”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目前已在昌化江、万泉河、陵水河等流域开展实践,覆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涉及的9个市县。
科技创新:AI监测提升保护效率
在哥斯达黎加热带雨林,科技创新正在为生态保护插上科技翅膀。Rainforest Connection(RFCx)雨林保护组织与华为合作,开发了一套以华为手机设备为核心的太阳能式雨林监听系统,名为“守卫者(Guardian)”。每套系统可以负责监听大约3平方公里的雨林面积,并且能够在高温高湿、烈日暴雨等极端环境下保持24小时不间断工作。
这些守卫者散布在雨林各地,将数据实时传递到云端搭载了人工智能系统的服务器中。一旦监测系统发现盗伐异响,比如电锯或卡车声,便会第一时间将具体盗伐定位推送给当地的护林员,帮助他们快速进行搜查。此外,AI技术还能识别珍稀动物的叫声,帮助生物学家更好地了解动物的活动范围和习性。
科学研究:生态恢复的创新方法
在厄瓜多尔的Chocó雨林,J. Leighton Reid教授正在探索一种名为“应用核化”的生态恢复技术。这种方法通过模拟自然生态演替的过程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传统的辅助自然再生(ANR)不同,应用核化技术更注重通过种植小块树木来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而不是依赖大规模的树木种植。
Reid教授的研究不仅关注植物种类与动物种群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探讨了这些关系如何影响种子传播及树木群落的最终组成。通过这种方式,研究团队能够在不需要大量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利用自然的力量来恢复生态系统。目前,Reid教授已在该地区设立了12个实验生态恢复地点,覆盖65英亩的土地,以研究这些方法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经济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绿色转型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白皮书《阻止全球毁林:中国的行动与机遇》指出,每年因毁林所产生的碳排放已经占到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的15%~20%。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在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19%的同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却猛增了46%。研究表明,以土地利用变化和农场种植为主导致的热带雨林砍伐所造成的全球碳排放,至少有40%是由大豆、棕榈油、牛肉、纸和纸浆等软性大宗商品的生产所引发。
白皮书提出了推动软性大宗商品供应链相关企业转型的三大支柱,即技术、金融和消费。在技术方面,数字农业、垂直农业、循环农业模式、高产育种技术等,对于提高供应链上游的生产效率能够带来巨大突破,从根本上降低农产品产量提升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从而减少生产者毁林开荒的冲动。在金融方面,需要建立防范毁林风险的金融管理机制,包括明确非毁林软性大宗商品的标准和规则,提升软性大宗商品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披露要求,以及建立软性大宗商品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创新多元化的软性大宗商品绿色金融产品,让金融支持转型而非毁林。在消费方面,通过可持续消费推动减少毁林,一方面能够倒逼企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热带雨林的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当地社区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创新、科技创新、科学研究和经济转型,我们有望实现热带雨林的可持续保护,为地球保留这片宝贵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