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揭秘:写出好历史小说的秘笈
马伯庸揭秘:写出好历史小说的秘笈
马伯庸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小说作家,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扎实的历史研究,成为当代广受欢迎的历史小说作家。他强调通过深入的历史考据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会花费大量时间查阅与小说背景相关的资料。例如,在创作《大医》时,他集中阅读当时的《申报》,了解当时人物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此外,参观历史博物馆也是他获取灵感的重要途径。在塑造人物时,马伯庸倾向于从小人物视角切入,选择小人物有利于描述他们在大历史背景下的挣扎与选择,读者能够通过他们的经历感受到普通人的情感与困境。
历史考据与细节真实
马伯庸的历史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在创作过程中,他会大量阅读历史文献,如《申报》《隋唐两京考》等,并通过实地考察和请教专家来确保细节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创作《大医》时,他集中阅读了当时的《申报》,了解当时人物的思想和生活习惯。这种方法不仅让他在写作时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还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代入感。此外,参观历史博物馆也是他获取灵感的重要途径。在参观广州南越王博物院时,他看到一枚竹简,从中挖掘出历史故事的细节,进而创作出《食徒之南》。
马伯庸在创作中非常注重细节的真实性。他会通过请教历史学者、厨师以及地方专家,确保小说中的细节符合史实。例如,他在《食南之徒》中,通过与研究中国食物史和岭南地区食物史的专家交流,保证了书中对汉代岭南美食的描写不仅准确还原当时的烹饪方式,更让读者感受到生动的文化质感。
小人物视角
马伯庸的历史小说常常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通过普通人的经历展现大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风貌和人性冲突。这种创作手法不仅让故事更加贴近读者,也使得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事件,而是充满温度和情感的鲜活画卷。
他的《长安的荔枝》和《长安十二时辰》都是以普通官员为主角展开的。选择小人物有利于描述他们在大历史背景下的挣扎与选择,读者能够通过他们的经历感受到普通人的情感与困境。同时,这种视角更为灵活,作者能够利用有限的历史记载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丰富故事的细节。
“三明治”结构
马伯庸在平衡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虚构方面提出了“三明治”理论。他认为,小说的架构应该上下两层是坚实的历史事实,而中间层则是留给创作者的想象空间。这种策略让他可以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想象填补历史空白,让读者在享受精彩故事的同时,也能学到真实的历史知识。
在创作《两京十五日》时,马伯庸从《明史》中的一段简短记载出发,通过丰富的想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构建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历史悬疑故事。他不仅展现了明朝皇权更迭的波谲云诡,还细腻描绘了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
结语
马伯庸的历史小说创作方法为当代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通过深入的历史考据、广泛阅读、小人物视角、真实细节和“三明治”结构的创作理论,他成功地将历史与文学结合,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真实而丰富的历史画卷。他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不仅让历史小说更具吸引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