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通过预算控制人工成本?
企业如何通过预算控制人工成本?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如何有效控制人工成本成为热门话题。通过合理的预算编制和严密的执行监控,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人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本文将从理论框架、具体方法到实践案例,全面探讨企业如何通过预算控制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预算管理框架
人工成本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具体的数量形式从人工成本的角度反映出企业目标及生产经营计划,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控制管理。人工成本预算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明确基本概念及结构组成:人工成本包括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工会经费等。
统一预算口径:企业内部劳资和财务部门之间的统计、核算口径要统一,通常由人力资源部薪酬管理岗主导,推动预算编制岗和会计核算岗在遵循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将企业各项直接和间接的人工成本费用归集至财务相关科目形成人工成本明细表。
确定年度经济指标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年度工资总额由保障性工资总额和效益奖工资总额组成,保障性工资总额取决于年度人力资源计划及最低工资标准,效益奖性工资总额取决于年度营业收入、利润的完成情况。
人工成本预算编制:根据营业收入、利润、应收账款等的预算值以及年度人力资源计划,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及公式,进行工资总额预算。
预算跟踪及调整:定期跟踪发生情况,一般按月进行一次劳资和财务的对账,及时掌握有关数据,对于出现的预算外情况,在年中或11月份进行一次调整。
决算后总结分析:次年初,财务年度决算后,通过对比、分析人工成本预算和实际执行数的差异,构建整个企业的人工成本管控系统。
薪酬预算编制方法
薪酬预算编制主要有两种方法: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
自上而下法:从企业整体战略出发,先确定企业总体薪酬预算,再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岗位。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结合,但可能忽视部门和岗位的具体需求。
自下而上法:从基层岗位开始,根据岗位职责、工作量和市场薪酬水平等因素,逐级向上汇总形成部门和企业的薪酬预算。这种方法更贴近实际需求,但可能缺乏整体协调性。
具体的预算测定方法包括:
薪酬费用比率法:薪酬费用比率=(薪酬总额/销售收入)*100%=(员工人均薪酬/员工人均销售额)*100%
劳动分配率法:劳动分配率=薪酬总额/附加价值×100%,附加价值=利润+薪酬费用+其他形成附加价值的各项费用
盈亏平衡点法: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率)
实践案例:D公司人工成本控制
D公司是A股主板上市公司,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员工总数超过3万人,属于生产制造企业,在细分行业位居国内第一。其人工成本总额管控机制值得借鉴。
D公司的人工成本总额预算分四步完成:
预测区间:根据2012年度销售额预测数和人工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预测人工成本总额区间为18亿元 – 20.3亿元。
计算自然增减:考虑产销量增减、人员编制变化等因素,自然增减人工成本总计2.44亿元。
策略性增减:考虑市场薪酬水平、行业趋势等因素,确定策略性增减比例为8%,则策略性增长总额0.24亿元。
评审:最终预测2012年人工成本总额为19.51亿元,符合预算要求。
实施建议
建章立制: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职责。
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做好当地人才市场的各项调查,制定合理的薪酬策略。
严密监控:在年中应注意严密监控各单位或部门的人工成本实际发生情况,若遇异常情况,有关部门应及时介入进行提示、预警,提出应对方法,达成可控目标。
跨部门协作:人工成本管理需要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用人单位等多部门协作。
综合考虑:同时关注人工成本总额及人均人工成本,对各指标进行动态管理。
形成管理理念:打造浓厚的人工成本管理文化氛围,使全员参与成本控制。
科学管理和优化人工成本不仅能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还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改善员工的工作体验和满意度。通过合理的预算编制和执行监控,企业可以实现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