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超越百科全书的文化瑰宝
《永乐大典》:超越百科全书的文化瑰宝
世界最大百科全书的诞生
《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共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这部巨著比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还要早三百多年,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编纂背景与过程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整理知识,命解缙等人编纂一部类书。他提出编纂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由解缙主持,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抄写完毕。
独特的编纂特点
《永乐大典》采用《洪武正韵》韵目编排内容,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全书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其编纂方式类似于现代的数据库,输入一个关键字,就能查阅到散在各书中的相关材料。
曲折的流传经历
《永乐大典》的命运堪称坎坷。正本在嘉靖年间重录后就不知所踪,现存的都是嘉靖副本。副本在清雍正年间被贮藏在翰林院敬一亭,从那时起,大臣们陆续借阅大典辑录佚书,大典也陆续遭窃遗失。50年后,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时清查,已缺失一千多册;嘉庆、道光年间利用大典修《全唐文》和《大清一统志》时,又被官员大量盗窃;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大典丢失不计其数,光绪元年(1875)已不足 5000 册。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翰林院成为战场,剩余的大典绝大部分被焚毁,有人在废墟堆里就捡到了几十册。不识货的侵略者用大典代替砖块,构筑工事,甚至做成马槽。略懂古籍价值的则趁机劫掠,与翰林院比邻的英国使馆得近水楼台之便,所得最多。
现存状况
目前全球已知《永乐大典》共有400多册及部分零册存世,与全本11095册相比,现存不到4%。这些零册收藏在8个国家和地区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中国241册、日本60册、美国53册、英国51册、德国5册、越南4册、爱尔兰3册。
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永乐大典》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其内容包罗万象,辑录图书七、八千种,堪称独一无二的宝库。它比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还要早三百多年,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医药和文学的重要资料来源。
数字化创新与传承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永乐大典》的保护和传播也迎来了新的机遇。2023年2月8日,“《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第一辑)”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发布。读者可以在“云端”直观感知《永乐大典》的内页纸张、流散轨迹、分布状态以及流转历程,数据库还提供丰富的原文和引文阅读。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认为,《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的建成,不仅能使《永乐大典》纸质文献减少损耗,更能通过数字化平台向公众发布,让《永乐大典》这一宝贵文献走入寻常百姓家。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历程,见证了中国文化的辉煌与沧桑。如今,这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巨著,正以新的方式焕发着生机,继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