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中国文化的瑰宝
敦煌文献:中国文化的瑰宝
1900年6月22日,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藏经洞。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窟里,竟然藏有近6万件写卷、绢画、纸画等珍贵文物,时间跨度从公元359年到1031年,长达近7个世纪。
这些被称为“敦煌文献”的珍贵文物,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以及大量佛教典籍、官府档案、民间文书等。其中,汉文文书占了80%,其余为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等多种文字写本。这些文献不仅保存了大量失传的古籍,还记录了中古时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被誉为“中古社会的百科全书”。
近年来,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主持下,一项名为“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的重大文化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作为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承担了《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图录的编纂工作。
该图录计划出版160册,目前已完成10册,收录了从P.2001到P.6040号的4000余件文献,近40000幅图版。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包括佛教典籍、道教佚书、四部文献、公私文书、绢纸绘画等,时间跨度从魏晋到宋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出版采用了高清四色全彩印制技术,高度还原了文献的原貌。每册图录前部都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撰写的研究前言,详细介绍了法藏敦煌文献的获取、收藏、研究和出版情况,并提供了法文和英文版本,方便海内外读者使用。
这一重大出版工程的实施,不仅实现了珍贵海外文献的出版回归,也为深入挖掘敦煌文献的文献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提供了重要途径。它在印证古代丝绸之路、阐明中华文化在西域边疆地区的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由敦煌研究院负责的《甘肃藏敦煌文献》和国家图书馆负责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也在稳步推进中。此外,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机构也在进行敦煌文献出版的准备工作。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完成,我们相信,敦煌文献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