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普光寺:千年古刹背后的故事
厦门普光寺:千年古刹背后的故事
普光寺,这座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大道西林洪山柄山坡上的千年古刹,见证了厦门城市发展的沧桑巨变。从最初的避雨亭到如今的闽南佛教重地,普光寺不仅是一座宗教殿堂,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卷,承载着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文化记忆。
千年古刹的历史变迁
普光寺的历史可追溯至明初。最初,这里只是郊野古道旁的一座避雨亭,因地理位置优越,成为通往同安内陆五通路口的重要驿铺。亭旁有一块状如金鸡独立的天然怪石,每当拂晓时分,四郊村居鸡鸣之声此起彼落,引人深思,故有“金鸡晓唱”之美称,被列为“厦门八景”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避雨亭逐渐演变为佛教圣地。明万历年间,莲溪信士蔡锦文首捐资修葺。清乾隆二十一年,河北人刘国柱因海难死里逃生,在此留宿后感佛力加持,聚金修缮。同治年间,天界寺心奉和尚扩建殿堂,奠定寺院格局。光绪年间,转道和尚住持期间,寺院规模进一步扩大。
民国时期,普光寺迎来重要转折。1914年,南普陀监院瑞枝和尚住持时,厦港商人善士蒋以德等募资翻新殿宇,增建两厢僧舍寮房,本寺重现兴旺之象,并改称普光寺。1937年,瑞枝和尚的弟子广树法师接任住持后,率众开垦荒地为田园,僧众即以农耕自食,农禅并重。
然而,普光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58年,寺院被部队征借作为营房。直到1986年,厦门市人民政府批拨原寺址和周围杂地总面积四千三百多平方米,作为扩建寺院用地。马来西亚妙香林寺住持广馀法师得知后,倾其数百万钵资,委托南普陀寺方丈妙湛和尚一同督建,重修古刹。经过几年的建设,普光寺初具规模,重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纪念堂、两厢僧舍、瑞枝老法师纪念塔及山门围墙等。
建筑艺术的瑰宝
普光寺的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寺院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8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沿中轴线依次展开,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两侧配以钟鼓楼、禅堂、客堂、库房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群采用闽南佛教建筑风格,红墙黛瓦、飞檐斗拱,尽显庄严肃穆之美。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核心建筑,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三尊大佛,两侧排列十八罗汉像,庄严肃穆。藏经楼珍藏大量佛教经典和文献,是僧众研习佛法的重要场所。值得一提的是,寺院内还建有瑞枝老法师纪念塔和广余法师纪念塔,以纪念两位对普光寺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高僧。
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
普光寺不仅是佛教信徒的精神家园,也是当地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年春节期间,这里都会举办庙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此外,每逢农历新年、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普光寺也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氛。
寺院内还设有茶室、斋堂等场所,供信众们品茗、素食,体验传统佛教生活。寺内设有汉药局,以专治内外跌打伤痛著名。一九四六年,释广树南渡新加坡,寺务交由释传远主持。
普光寺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寺院定期举办水陆法会、祈福传灯法会等大型佛教活动,其中水陆法会为期七天,规模盛大。此外,普光寺还开展爱心助学公益活动,服务社会。2009年,普光寺住持传建法师带领僧众赴广东韶关南华寺、曹溪佛学院等地朝拜,体现了佛教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参观指南
普光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大道西林洪山柄山坡上,交通便利。从莲板通往海边国际会展中心及机场的康庄大道途经寺旁。寺围高建墙垣,绿化有规。山门内上下栏楯,庭院庄严,遍植花景宝树,谨然窕目,如临圣境。
普光寺现任住持传建法师,字普兴。厦门周氏子,生于一九六一年。少年便皈依三宝,笃信佛法。一九八三年依广净老和尚座下披剃出家。一九八七年于云南鸡足山祝圣寺圆具三坛大戒。后参学漳州南山寺、泉州开元寺、承天寺数年。严持净戒,护持道场。一九九零年,应恩师广洽、广净长老之邀前往星洲管理寺院,协助上人为教育事业服务,期间又承马来西亚妙香林广馀长老衣钵。二零零五年应普光寺两序大众礼请,返回祖国,担任住持,主理事务。寺现有常住僧众30余人,护法信众数千余人。
如今厦门市区建设不断发展,寺周围楼房林立,道路纵横。从莲板通往海边国际会展中心及机场的康庄大道途经寺旁。寺围高建墙垣,绿化有规。山门内上下栏楯,庭院庄严,遍植花景宝树,谨然窕目,如临圣境。
普光寺,这座历经沧桑的千年古刹,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四方信众和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体会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