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艾草成致富“爱”草,你种了吗?
叶县艾草成致富“爱”草,你种了吗?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常村镇,艾草种植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每到端午节前后,村民们便忙碌于艾草田间,采摘鲜嫩的艾草用于制作艾茶。经过杀青、捻揉、发酵等多道工序制成的艾茶不仅保留了艾叶的药用价值,还去除了苦味,深受消费者喜爱。府君庙村党支部书记吴召印表示,艾草产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可观收益,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如今,艾草已真正成为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爱”草。
艾草种植技术要点
艾草的种植并不复杂,但要获得高产和优质,仍需掌握一定的技术要点。首先,艾草适宜在丘陵等地区种植,对土壤要求不高,但以土层深厚、土壤通透性好、有机质丰富的中性土壤为佳。栽植密度一般为株行距50厘米×80厘米,每穴种植1-2株幼苗。
在田间管理方面,如果前茬是粮食作物,第一年不需要施加任何肥料。对于荒地,栽植成活后约1-2周,需要用有机肥施用第一次定根肥,选择阴雨天撒施。4月份第一茬收割后,要及时全土面积喷洒一次除草剂。第二茬发育至株高30公分左右时,按每亩15-20公斤施撒一次尿素。
艾草每年3月初开始萌发,4月下旬可采收第一茬,每年可收获3-4茬。每采收一茬后都要施一定的追肥。第一茬收割要适时,割茬头要与地面平,不能让艾杆露出地面,因为露出地面的杆子上易发芽,会影响第二茬的长势。
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需关注蚜虫。防治方法包括:用鲜尖辣椒或干红辣椒加水煮半小时后的滤液喷洒;用洗衣粉水喷洒;用风油精稀释液喷洒;用阿维菌素、吡虫啉等农药喷雾。采收加工时,艾草割倒后需在地里自然凉晒三天左右,第四天早上扎成捆或用打绞机压成长方形大捆,用草绳加牢,置于干燥处存放,注意防潮防霉。
艾草产业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艾草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国内新鲜艾叶产量从2015年的10.9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24.4万吨,干艾叶产量从2015年的6.5万吨增长至14.6万吨。预计2023年新鲜艾叶产量将达到26.4万吨,干艾叶产量将达到15.8万吨。
艾草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2022年行业需求量达到约13.6万吨的水平,预计2023年将达到15万吨以上。艾草产品种类繁多,包括艾绒、艾条、艾茶、艾精油等深加工产品,广泛应用于饮食、美容、养生、保健和医疗机构等多个领域。
在经济效益方面,艾草种植具有投资少、管理方便的特点。目前科技种植情况下,亩产带杆干艾可达800公斤左右,干艾叶的收购价每吨8000元。陈艾每陈放一年还会增加40-50%的陈放费用。每亩利润可达1500-2000元,虽然产值不算高,但相比其他农作物,艾草种植简单,储存方便,且价值随时间增长。
政策扶持与产业发展
叶县政府高度重视艾草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自2018年起,叶县将艾草种植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每亩给予750元作为启动资金,并向种植村派驻科技特派员指导种植。常村镇采用“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统一收购、加工、销售,最大程度保证合作社及农户的利益。
此外,叶县还成立了艾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科学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设立艾产业发展基金,提供标准化厂房,并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破解艾制品企业融资难题。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帮扶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种植艾草,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艾草产业的社会效益
艾草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目前,常村镇艾草种植面积已达2万余亩,培育龙头企业6家,年产值2亿元以上。艾草产业的发展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为2000余名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艾草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例如,艾草深加工企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艾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未来展望
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意识的增强,艾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药用价值的植物,其独特的养生和保健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艾草产业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然而,艾草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行业存在“小、散、乱”的现象,缺乏领导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此外,艾草产品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未来,艾草产业需要在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方面持续发力,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总体来看,艾草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群众参与的多方联动,艾草产业有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在不久的将来,艾草或将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