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科院孙衍刚团队揭秘:皮肤瘙痒背后的科学奥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科院孙衍刚团队揭秘:皮肤瘙痒背后的科学奥秘

引用
中国科学院
10
来源
1.
https://www.cas.cn/zt/kjzt/liangdianshaixuan2017_3/kjcxldcg/201711/t20171121_4623882.shtml
2.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81091330478547448.shtm
3.
https://www.nsfc.gov.cn/csc/20340/20289/33637/index.html
4.
https://www.cas.cn/jh/201711/t20171120_4622630.shtml
5.
https://cebsit.cas.cn/xwen/mtsm/2019n/202112/t20211227_6327966.html
6.
https://rs.yiigle.com/cmaid/1507705
7.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B4y1s7s7/
8.
http://www.ion.ac.cn/tt/202003/t20200313_5515097.html
9.
http://www.pifukezazhi.com/CN/10.35541/cjd.20230746
10.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itchy-skin/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5010

近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衍刚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痒觉从脊髓传递到大脑的关键通路。这一突破性的发现不仅解开了长期困扰科学家们的痒觉传导机制之谜,也为慢性瘙痒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01

突破性发现:痒觉传导的关键通路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有20%的人在一生中会被慢性瘙痒困扰。这种看似平常的症状,却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皮肤损伤、抑郁和睡眠障碍。然而,由于对痒觉传导机制的了解有限,目前的治疗方法并不理想。

孙衍刚团队的研究首次揭示了一条从脊髓向大脑传递痒觉的长程神经环路。研究团队使用小鼠模型,通过光遗传学和在体电生理记录等先进技术,发现痒觉信息是由脊髓中的GRPR(胃泌素释放肽受体)细胞传递到脊髓投射细胞,再由这些投射细胞传递到脑干的臂旁核。

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在于:

  1. 首次明确了痒觉信息传递的具体路径
  2. 证明了臂旁核是痒觉处理环路中的关键节点
  3. 为深入解析痒觉在大脑中的加工处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02

慢性瘙痒症:一个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

慢性瘙痒症的治疗现状不容乐观。目前临床上主要依赖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等传统治疗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根治。孙衍刚团队的研究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方向。

03

多维度研究:揭示痒觉背后的复杂机制

除了痒觉传导机制,孙衍刚团队还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痒觉的神经学基础。例如,他们发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存在一群特殊的“痒”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激活可以直接引发瘙痒感。此外,团队还揭示了多巴胺系统在抓挠行为中的调控机制,发现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活动与抓挠行为密切相关。

04

未来展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尽管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科学家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彻底解决慢性瘙痒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

  1. 进一步解析痒觉在大脑中的具体处理机制
  2. 探索如何精准干预关键神经环路以达到治疗目的
  3. 研发针对关键神经元或分子靶点的新药

孙衍刚团队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展示了科学探索的魅力:通过揭示最基本的神经机制,人类有望征服困扰自身的疾病。虽然距离临床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这些基础研究的突破无疑为最终战胜慢性瘙痒带来了希望。


脊髓中介导痒觉信息的GRPR神经元通过兴奋性突触将痒觉信息传递给脊髓投射神经元,再由这些兴奋性投射神经元传递到臂旁核脑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