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诊治迎来新突破:从诊断标准到治疗方案全面更新
缺铁性贫血诊治迎来新突破:从诊断标准到治疗方案全面更新
缺铁性贫血是全球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1/4的人口患有贫血,其中大多数由铁缺乏引起。2016年全球有超过1.20亿缺铁性贫血患者,不仅严重影响亚洲和非洲资源有限的国家,对发达国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诊断标准更新
最新发布的《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诊治和预防多学科专家共识(2022年版)》对诊断标准进行了重要更新。WHO对贫血的诊断标准为成年男性血红蛋白(Hb)<130 g/L,成年女性Hb<120 g/L。然而,中国现行标准低于WHO标准,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专家共识建议采用更严格的诊断标准,并强调血清铁蛋白水平的重要性:
- 血清铁蛋白<15 μg/L:表示机体储存铁已然耗竭
- 血清铁蛋白<30 μg/L:表示储存铁明显减少
此外,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20%也被认为是诊断缺铁的重要指标。这些新的诊断标准有助于更早识别缺铁状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治疗新进展
口服铁剂
口服铁剂仍是轻度贫血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临床研究显示,与静脉铁剂相比,口服铁剂显著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OR=3.05,95%CI 2.07~4.48,P<0.0001)。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中,37.5%的口服铁剂使用者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中66%的患者因此放弃治疗。
静脉补铁
近年来,静脉补铁因其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受到关注。中国真实世界研究显示,使用静脉铁剂的患者基线Hb为81.1 g/L,而国外研究中这一数值为96 g/L,提示中国启动静脉铁剂治疗时间较晚。专家建议,中度以上缺铁性贫血患者铁需求量常需≥1000 mg,应尽早启动静脉补铁治疗。
临床实践挑战
目前,缺铁性贫血的诊治仍面临诸多挑战:
- 诊断不及时:我国轻度贫血得到诊治者不到20%,极重度贫血者也仅有50%得到诊治
- 治疗率低:一项基于全国术前贫血数据库的研究显示,27.57%的患者术前存在贫血,仅12.25%的贫血患者接受了相关治疗
- 铁剂使用不足:中国真实世界研究中,IDA患者蔗糖铁使用总剂量均值仅为511 mg,仅12.2%的患者使用剂量达到或超过1000 mg
- 规范化不足:真实世界研究发现,仅有不到3%的患者在用药前进行铁指标检测
专家共识建议
亚洲妇产科专家小组通过德尔菲共识过程,提出了女性缺铁和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管理建议:
- 对高危人群(孕妇、生活在贫血高发地区的女性等)进行预防性补铁
- 将口服亚铁作为无并发症缺铁性贫血的一线治疗
- 建立标准化临床路径,规范诊断和治疗流程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应个体化,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医嘱进行。定期监测血常规和铁蛋白水平,确保治疗效果。这些新发现为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识别和合理治疗提供了重要指导,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