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精神:专门利人的最高诠释
白求恩精神:专门利人的最高诠释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白求恩精神的深刻阐述,其中“专门利人”作为白求恩精神的核心内涵,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
白求恩在延安:一个国际主义战士的无私奉献
1938年3月,加拿大医生白求恩跨越重洋,来到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当时的延安条件极其艰苦,医疗资源严重匮乏。白求恩到达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医疗工作中。他发现,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许多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这让他深感痛心。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白求恩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发明了“流动血库”。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他就曾首创战地输血站,而在延安,他进一步改进了这一做法。他设计了一种特殊的药箱,可以携带足够的药品和器械,随时为伤员提供紧急手术。这种创新不仅提高了救治效率,更挽救了无数伤员的生命。
白求恩对待工作的态度令人敬佩。他常常不分昼夜地工作,甚至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有一次,在晋察冀边区的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在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后,成功为115名伤员实施了手术。他的这种极端负责、极端热忱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专门利人”:白求恩精神的核心内涵
白求恩的“专门利人”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他不计较个人得失,放弃了在加拿大优渥的生活,选择来到条件艰苦的中国。在工作中,他始终把伤员的利益放在首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1939年,他在为一名伤员做手术时不幸感染,最终因败血症牺牲在中国的土地上。
对比当时国统区的医疗状况,白求恩精神显得尤为可贵。在延安,白求恩看到的是“清洁的街道”和“蓬勃的气象”,感受到的是“有信心和有目的”的行政管理。而在国统区,他看到的却是“混乱”、“优柔寡断”和“昏庸无能的官僚政治”。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白求恩精神的高尚和纯粹。
白求恩精神的当代传承
白求恩精神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反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新一代的医疗工作者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专门利人”的精神内涵。
急诊科医生们每天都在与死神赛跑,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果敢的判断,从死亡线上挽回一个个生命;护士们用耐心和细心照顾着每一位患者,哪怕是最微小的细节也不放过;后勤工作人员虽然不直接面对患者,但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工作,为医院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心血管内科,赵玉英主任医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白求恩精神。她用心钻研医疗技术,发明了多项护理工具,被同事们称为“定心丸”。在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们24小时守护着危重病人,用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医术,为患者筑起生命的防线。
白求恩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医疗工作者的心中,成为他们职业操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这种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不仅要救治病人的身体,更要关怀病人的心理;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更要为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让白求恩精神薪火相传
白求恩精神是跨越时空的,它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考验,但白求恩精神始终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灯塔。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都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
让我们以白求恩为榜样,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德,以及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优秀品质。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