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预防全攻略:从日常护理到高风险人群注意事项
牙周病预防全攻略:从日常护理到高风险人群注意事项
牙周病:沉默的口腔杀手
牙周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可能会导致牙齿脱落的严重牙周病影响到全球近10%的人口。而在我国,成人各年龄组的牙周健康率更是不足10%。更令人担忧的是,牙周病往往在悄无声息中侵蚀着我们的口腔健康,许多患者直到牙齿松动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牙周病的成因与早期症状
牙周病的主要元凶是牙菌膜,这是一种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薄膜。如果口腔卫生不佳,牙菌膜会不断积累,分泌毒素刺激牙周组织,导致牙龈发炎。初期症状可能只是刷牙时的轻微出血,但如果不加以重视,病情会逐渐恶化,最终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除了口腔局部症状,牙周病还可能影响全身健康。研究表明,牙周病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存在密切关联。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牙周病,且症状更为严重;而牙周病的致病菌也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心血管健康。
科学预防,守护口腔健康
预防牙周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下是一些科学有效的预防方法:
正确刷牙:改良巴氏刷牙法
刷牙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刷牙方法。最为重要的两点是:牙刷到位和“面面俱到”。改良巴氏刷牙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推荐的刷牙方法:
- 将刷毛放于牙颈部,毛束与牙面成45°,毛端指向龈缘方向,轻轻加压,使刷毛末端部分进入龈沟和牙间隙。
- 牙刷在原位做水平颤动7次~8次,颤动时利用牙刷毛对牙面轻柔地摩擦,将黏附于牙面颈部的菌斑“揉碎、蹭松”,最后加一个“拂”的动作,将其从牙面上去除。
- 刷上下前牙的舌面时,将牙刷头竖起,以刷头的前端接触牙齿,做轻微颤动。依次移动牙刷到邻近的牙齿,重复同样的动作。
- 刷咬合面时,刷毛垂直牙面略施压,使毛尖深入点隙沟裂,做前后方向颤动,再移至邻牙。通常刷牙要按一定的顺序刷,移动牙刷时要有重叠,不要遗漏,尤其是最后一颗牙的后面。
使用牙线和牙缝刷
通过正确的刷牙,我们大约能清除掉大约70%的牙菌斑,还有30%牙菌斑它们悄悄存留在牙齿邻面,如果不及时清除,它们所产生的酸和其它有毒物质很容易引起龋病和牙周病。这时,需要我们巧用牙线或牙缝刷进一步将这些隐藏的牙菌斑清除掉。
使用牙线时,我们取一段牙线,将两端打结成环状。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将线圈绷紧,用拉锯式动作将此段牙线轻轻压入牙间隙,紧贴一侧牙面缓慢滑入牙龈以下,然后将牙线呈“C”形状包绕邻面,由牙龈向咬合面方向移动,以“刮除”牙面上的菌斑,每个邻面重复 3 次~ 4 次,移动手指使用另一段清洁的牙线,重复上述动作,依次刮除每颗牙邻面的菌斑。正确使用牙线是不会使牙缝变大、损伤牙龈的。
牙间隙刷又叫牙缝刷,主要清洁较大牙缝的牙齿邻面及磨牙牙龈退缩后的“分叉处”,能很好地清除附着其上的菌斑。
定期口腔检查
即使每天认真刷牙,仍会有难以清除的牙石形成。因此,建议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专业洁牙,由牙科医生彻底清除牙菌斑和牙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牙周病,且症状更为严重。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加重视口腔卫生,定期进行牙周检查。
- 孕妇:妊娠期女性激素水平升高会导致牙龈血管扩张,使原有的牙龈炎症加重。建议在备孕期进行牙周检查,孕期要注意口腔卫生,保证牙周健康。
早期预警,及时治疗
牙周病的早期症状包括刷牙出血、口腔异味、牙龈红肿等。如果发现应及时就医,通过洁治(洗牙)、刮治等专业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牙周病虽然常见,但通过科学预防和及时治疗,完全可以控制。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守护我们的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