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叔”徐文彬与升金湖:一本手账见证的生态奇迹
“鸟叔”徐文彬与升金湖:一本手账见证的生态奇迹
在安徽省池州市的升金湖畔,一位普通的湿地保护工作者,用30年的时光,见证了这片湖泊从生态环境失衡到逐渐恢复的变迁。他就是徐文彬,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鸟叔”。
一本手账,30年的坚守
1992年10月,刚刚参加工作的徐文彬开始了他的湿地生态记录工作。从那时起,他每天都会在手账上详细记录湿地动态和候鸟迁徙的变化。这些看似平凡的记录,却成为了升金湖生态环境变迁的宝贵资料。
“当时我们想着这些候鸟是我们保护区的‘家底’,要把我们的‘家底’搞清楚。”徐文彬回忆道。在他的第一本手账中,记录了大量珍稀鸟类的出现,包括白头鹤、黑鹳和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生态失衡的阵痛
然而,随着周边生态环境的逐渐失衡,升金湖的候鸟数量开始减少。徐文彬的手账中,记录了令人痛心的变化:
- 2004年12月8日:“湖面上发现有人采用撒网和迷魂阵方式捕鱼,影响鸟类栖息。”
- 2008年12月16日:“12月份按道理应该是鸟越冬的高峰期,但这张表登记的,当时这一片(监测点)一只鸟都没有。”
“当时整个升金湖的湖面上就是一块一块的都被分割了,所以从面上看,整个就是一排一排的竹竿,一片一片的拦网。”徐文彬回忆道。这些非法捕捞和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候鸟数量锐减。
生态修复的希望
转机出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保护修复湿地生态和水环境。《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实施,为升金湖的保护指明了方向。
2014年,升金湖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正式启动。当地开始实行生态效益补偿试点,2015年升金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7年,湖区开始大规模拆除渔网,恢复植被。
“当年是拆了75万米(渔网),整个升金湖拆了2300多条船,然后有1300多(位)渔民上岸(工作)。”徐文彬说。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推进,升金湖的生态环境开始明显改善。
生态奇迹的重现
如今的升金湖,已经重现了往日的生机。据统计,每年约有66种近10万只候鸟在这里越冬栖息,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就有7种。徐文彬的手账中,再次出现了令人欣喜的记录:
“大白鹭一只在岸上,再加七只豆雁,还有四只小天鹅在里面。”
“从鸟的数据上,我们能看到这个变化是非常大,(围网拆除前)我们整个升金湖的越冬水鸟的数量统计基本上都在3万只以内,但是拆除完以后到2019年,我们(这个)越冬水鸟的数量一次性统计能达到6万只,明显感觉鸟都回来了。”
中国湿地保护的缩影
升金湖的生态变迁,是中国湿地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累计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7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00多万公顷。全国共设立903处国家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
“保护湿地 共筑未来”,这不仅是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更是每一位像徐文彬这样的环保工作者的心声。他们的坚守和付出,正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湿地,让“湖面烟波浩渺、空中万鸟翔集”的景象成为永恒。
正如徐文彬所说:“今后我会坚持把湿地和候鸟的状况记录下去。相信在未来,大家会在升金湖看到更多水草丰茂、万鸟起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