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新趋势
信息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新趋势
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3.2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较2022年提升4.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背后,是数字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持续提升。近日,中央网信办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到2026年底,试点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涉农数据资源实现共享互通,乡村数字化应用场景持续涌现,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作用凸显。
政策引领,数字乡村建设加速推进
2020年10月,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启动。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推进,各类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在基础设施方面,农村地区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取得显著进展。数字技术加快向全产业链延伸,第一批试点地区聚焦农业农村产业数字化水平提升,围绕农产品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等环节,积极打造智慧农业产业高地。
创新应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在江苏淮安,当地特色产业红椒曾面临因缺乏交易中心导致产值外流等发展难题。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产业融合事业部总经理毕研振介绍,通过安装物联网设备实时掌握种植情况,打造数字化交易服务平台,预估交易量提升60%。浪潮云洲为当地建设运营智能化育种服务基地、质量分选产线、集采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不仅提高了红椒收购价格,还降低了化肥、包装纸箱等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农户收益,实现产业效益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在北京平谷区,依托互联网企业强化平谷大桃品牌建设、特色营销和农旅融合,2022年实现网络销售占比达20.5%。在山东,樱桃种植户通过电商平台扩大销售渠道,既让国内消费者品尝到物美价廉的樱桃,也提高了果农收入。
面临挑战,数字乡村建设仍需突破
尽管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仍较滞后,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不高,偏远地区快递上行下达不够通畅,懂经营、会营销的电商人才普遍缺乏。
此外,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贪大求全、重复建设等问题。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地理条件差异大、发展水平不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加之数字技术快速迭代的特征使得应用场景功能需要持续优化,贪大求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可能会带来无效供给。
未来展望,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发展数字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找到可持续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重复性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通知》特别强调,要立足本地发展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模式和做法,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杜绝“形象工程”,久久为功、有力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一方面,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所要构建更为有效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农村地区对于数字技术概念、内涵与作用的理解,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产业实际需求,做好县域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不能因为盲目追求数字乡村建设先进性,导致技术以及基础设施性能溢出和功能闲置。
另一方面,充分吸取城市服务业、工业等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将既有底层设施标准、技术架构与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创新相融合,探索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的建设方案与推进路径。同时,由于城乡受众对数字技术接受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需要重点研发简约、直接的数字产品,服务老龄人口与弱势人群,实现数字包容和普惠。
数字乡村建设涉及多个主体、投资期限长,完全由政府主导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从长远来看,必须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通过优化完善数字乡村共建共享平台,不断提升数字技术、产品、服务与数字乡村建设需求的适配性,让数字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实现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