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纱厂:张謇实业救国的光辉实践
大生纱厂:张謇实业救国的光辉实践
甲午战败后,面对国家危难,1894年状元张謇毅然放弃仕途,投身实业救国的伟大实践。他选择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开启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新篇章。
创办历程:从艰难起步到初具规模
1895年,张謇开始筹办大生纱厂。起初,招商工作异常艰难,计划募集的60万两股本仅募得三四万两。关键时刻,张謇通过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20400锭纱机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这才解决了资金难题。
1898年,大生纱厂在南通唐家闸正式破土动工。厂址选择颇具深意:南通是著名的产棉区,原料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当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南通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
1899年5月,大生纱厂正式投产。张謇为纱厂取名“大生”,源自《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寄托了他“国计民生”的理想。
发展成就:从地方企业到行业巨头
大生纱厂的经营迅速步入正轨。1903年,企业增纱锭4.08万枚,并开设大生二厂。1915年增设布厂,同时在海门筹设第三厂。至1921年,大生纱厂已发展成为拥有四家工厂的大型企业集团,资本总额达708.4万两,纺纱机160360锭,织布机1342台,产品远销中国香港、日本、俄罗斯、中东、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在1914年至1921年间,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的机遇,大生纱厂迎来了黄金发展期,累计获利560多万两。这一时期,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迅速扩大,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之一。
棉铁主义:从理念到实践
在经营大生纱厂的过程中,张謇逐渐形成了他的“棉铁主义”。他认为,棉货和铁每年的输出额分别高达二万一千余万两和八千八百万两,这种暗中剥削比赔款更为严重。因此,他主张以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作为发展重点,以此来振兴中国实业。
1913年,张謇担任北京政府农商总长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棉铁主义。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
- 公布奖励植棉条例,推广优质棉种
- 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外籍专家
- 设立棉业试验场,改良棉花品种
- 调查全国矿产资源,制定开发计划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为后来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历史地位:从地方企业到民族工业标杆
大生纱厂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的发展上,更在于它对整个中国近代工业的示范作用。毛泽东曾评价张謇是轻工业的代表人物,其创办的大生纱厂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
大生纱厂的创办和发展,不仅推动了南通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积累了宝贵经验。张謇通过大生纱厂的实践,展现了实业救国的可行性,激励了更多有识之士投身实业,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大生纱厂旧址已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成为见证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历史遗存。张謇的实业救国理念和大生纱厂的创业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