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上元灯会:一场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上元灯会:一场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这是唐代诗人苏味道笔下的上元灯会盛景。在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这一幕被完美还原,让观众得以一窥盛唐时期最盛大的节日庆典。
上元灯会:唐代第一狂欢夜
上元灯会,又称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盛行于隋唐。作为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上元节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美满生活的向往。唐代时,上元节已成为全民欢庆的重要节日,官方会取消宵禁,让百姓尽情游乐。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上元灯会极尽奢华。唐中宗时期,甚至出现“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的拥挤场面。诗人李商隐也留下“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的名句,描绘了长安城内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的盛况。
从书页到荧幕:《长安十二时辰》的匠心还原
《长安十二时辰》对上元灯会的还原堪称惊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达70米的太上玄元大仙灯。原著中描述“此楼高逾一百五十丈,广二十四间,外敷彩缦,内置灯俑,一经点燃,便轮转不休,光耀数里。”剧组耗时两年,将这一想象变为现实。
灯楼设计融合了“仙山”理念,以莲花为底座,仙山为主景,颈部祥云环绕。顶部采用老子头像,彰显唐代以道家理念治国的特点。为了呈现真实的机械运转效果,美术组还设计了复杂的水力传动系统。
除了大型灯楼,剧中还展现了各式各样的花灯:鱼灯、走马灯、夹纱灯、车辇灯、龙舟灯、画舫灯等,琳琅满目。这些花灯的制作工艺考究,多采用纸或绢作为外皮,竹木为骨架,内置蜡烛,充分展现了唐代的工艺水平。
节日盛况:不只是灯会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灯会不仅仅是赏灯。剧中还展现了唐代的市井生活:东西两市的繁华景象,胡汉交融的多元文化,以及各种民俗活动如百戏、杂耍等。
靖安司、望楼系统等场景的设计也颇具匠心。靖安司采用深色调,营造紧张氛围;望楼则借鉴古代战争中的瞭望塔设计,形成独特的监控系统,体现了唐代的军事智慧。
象征与寓意:盛世繁华的缩影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上元灯会不仅是背景,更是剧情的重要推手。灯会的繁华与阴谋的暗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盛世危机”的主题。同时,灯会也是人物情感的催化剂,展现了人性在繁华与危机中的挣扎。
通过上元灯会,我们看到了一个盛世王朝的缩影:繁荣、开放、包容,同时也暗藏危机。这种复杂性正是《长安十二时辰》的魅力所在,也是上元灯会历经千年仍能打动人心的原因。
上元灯会,这个始于汉武帝时期的节日,经过隋唐的鼎盛发展,至今仍在华夏大地上熠熠生辉。它不仅是赏灯、猜谜的娱乐活动,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对团圆、美满、幸福生活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