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天湖:安徽的蓝色明珠与生态文明典范
平天湖:安徽的蓝色明珠与生态文明典范
2024年7月,一段名为《天空之镜》的短视频让安徽池州平天湖火遍全网。视频中,一条蜿蜒的小道仿佛“挂在天上”,湖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美不胜收。这段视频不仅在国内引发关注,更是在华春莹副部长的海外推介下,将平天湖的绝美风光展现给了全世界。
平天湖,原名白沙湖,其美丽的名字源自诗仙李白的《秋浦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它位于池州市区东部,历史上曾是一片从万罗山绵延至江边的广袤湿地,春夏之交时水域广阔。20世纪60年代,为灭螺、防洪和增加耕地需要,当时的贵池县实施东南湖围垦灭螺工程,将白洋河改道,从杏花村切岗与秋浦河汇合,形成了东南湖耕地和鱼塘以及现在的平天湖水域。
平天湖的爆火绝非偶然,而是池州市多年来坚持生态保护和科学规划的结果。早在2000年,池州市便委托同济大学等机构编制平天湖景区规划,强调“反规划”理念,即先保护生态用地再规划建设用地。这一理念在后来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平天湖及其周边区域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生态保护方面,池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两河一湖”(清溪河、白洋河、平天湖)进行保护和治理,通过清淤疏浚、推广生态浮岛等生物净化技术,成效显著。2024年6月上旬,池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两河一湖”水质例行监测显示:清溪河水质达优(Ⅱ类),白洋河赵圩断面水质保持优(Ⅱ类),平天湖水质良好(Ⅲ类),平天半岛和备用水源三处监测点水质良好(Ⅲ类)。
平天湖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项目包括湿地保护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两大部分。湿地保护工程涵盖管护点及投食点建设、标识体系建设、瞭望塔建设以及防护围栏建设。生态修复工程则聚焦于平天湖入湖河道整治及湿地生境恢复,以及月亮湖生态修复工程。通过这些措施,平天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成为白鹤、小天鹅等鸟类的重要栖息地。
平天湖不仅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也是历史文化的厚重承载者。从南宋名将岳飞在此驻兵练水师,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与摩崖石刻,平天湖沉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近年来,池州市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心保护与传承,让游客沉醉于湖光山色之时,也能深深领略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
如今的平天湖,湖面如镜,美不胜收,成为白鹤、小天鹅等鸟类栖息的“天堂”,百姓家门口的“大公园”。平天湖不仅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也是历史文化的厚重承载者。从南宋名将岳飞在此驻兵练水师,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与摩崖石刻,平天湖沉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近年来,池州市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心保护与传承,让游客沉醉于湖光山色之时,也能深深领略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
平天湖的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据统计,今年1月至7月份,平天湖风景区共接待游客8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5亿元,游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4%,旅游收入增长28.3%。面对如潮涌般的流量,如何转化为长久的“留”量,是平天湖面临的关键课题。池州市正积极规划和完善平天湖的基础设施,增设停车场、优化交通路线、提升景区服务设施,致力于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游览环境。
平天湖的蜕变,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响,是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精彩华章。它不仅为池州市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其它地方带来启示:科学规划与生态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文旅融合与创新营销是提升景区知名度的关键,要接住流量、留住游客,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
平天湖风景区将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景区接待能力,同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池州市将继续推动平天湖的文旅融合发展,让这片湖泊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只要尊重自然、守护生态、传承文化、创新服务,就能实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美丽的风景永驻人间,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