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如何让学生养成好卫生习惯?
新学期,如何让学生养成好卫生习惯?
新学期伊始,学生们重返校园,如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成为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的话题。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我国7~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1%和5.8%,农村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7.7%和4.5%。此外,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这些数据表明,学生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呢?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从多个方面入手。
学校层面:系统化培养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培养卫生习惯的重要责任。首先,学校应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卫生知识。其次,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定期清洁消毒教室、宿舍等公共场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主题活动,如卫生知识竞赛、健康饮食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巩固卫生习惯。
家庭层面:日常化培养
家庭是学生养成卫生习惯的第一课堂。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正确的卫生习惯。比如,家长自己要做到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孩子才会模仿学习。同时,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定期清洁家居,保持室内通风。此外,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的饮食习惯,引导他们合理膳食,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盐、高油食品。
成功案例:从“垃圾桶消失”到“垃圾入桶”
某小学曾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教室垃圾桶周围总是散落着垃圾,影响卫生。班主任采取了一个大胆的措施:收起垃圾桶,让学生自备垃圾袋。这一举措虽然短期内改善了教室卫生,但很快又出现了新问题:学生的桌洞成了新的“垃圾场”。
面对这一挑战,班主任借鉴了企业戒烟的“四步曲”策略,制定了“垃圾入桶”四部曲:
- 宣传“垃圾入垃圾桶”的意义,强调“多走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垃圾桶温馨提示语,最终选定了“请送我回‘家’”的图文提示。
- 明确规定必须将垃圾投入垃圾桶。
- 设立专人监督,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违规行为适当惩戒。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们不仅不再乱扔垃圾,反而养成了看到垃圾就主动捡起的好习惯。
专家建议:培养卫生习惯需循序渐进
专家指出,培养儿童的卫生习惯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家长和教师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耐心,通过反复的提醒和鼓励,帮助他们逐步形成习惯。同时,要避免过度保护,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比如,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清洁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卫生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引导,我们一定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