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面塑传承人张倍源:从央视春晚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非遗面塑传承人张倍源:从央视春晚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2024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一位年轻的面塑艺人用灵巧的双手,将一团普通的面团变成栩栩如生的龙年吉祥物“龙辰辰”。这位艺人就是来自西安的80后非遗面塑传承人张倍源。他的精彩表演不仅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喝彩,更通过央视春晚这一全球瞩目的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面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面塑艺术,又称“捏面人”,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它以面粉、糯米粉等为主要原料,通过艺人的巧手,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形象。面塑作品色彩丰富、造型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2015年,面塑艺术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倍源与面塑的缘分始于儿时。他从小就对面塑艺术充满兴趣,经常用面团和家人一起制作花馍,用泥巴捏小人儿。长大后,他选择出国深造,学习雕塑和动漫。在国外期间,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交流各自家乡的文化,这让他萌生了将家乡的面塑艺术传播到世界的念头。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张倍源潜心研究面塑技艺,不断创新和突破。他创作了上千件面塑作品,其中最大的一件高达1.5米,用了19公斤面粉,最小的则仅有绿豆大小。他的代表作《舞全运》《丝路小憩》《冬奥一起向未来》等,都展现了他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2024年春晚的邀请,对张倍源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为了在短短4分11秒的节目中完美呈现面塑艺术,他提前两个月就开始了紧张的排练。每天从早上10点到晚上,他都要进行5-6个小时的练习,每次练习时长近一个小时。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他反复修改作品细节,比如节目中的面塑兔子就改了近10遍,树枝、鞭炮、麻将等场景也经过多次改良。
张倍源的精彩表演通过CGTN的多语种直播,传遍世界各地。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面塑艺术的魅力,更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创新手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演出结束后,他收到了无数亲朋好友和观众的祝福与赞誉,很多人甚至表示想要学习面塑技艺。
张倍源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努力,更反映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趋势。2024年10月,西安国际传播中心正式成立,致力于提升西安国际传播效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西安故事。未来,将有更多像张倍源这样的文化使者,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