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探秘金代艺术殿堂——崇福寺弥陀殿的前世今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探秘金代艺术殿堂——崇福寺弥陀殿的前世今生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shuozhounews.cn/folder2074/folder2076/folder31324/folder31331/2024-09-06/584934.html

在繁华的朔州老城东大街,有一座低调而静谧的古寺——崇福寺。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寺,历经辽、金、明、清各代的扩建修葺,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位于中轴线之后隅的弥陀殿更是被誉为"金代艺术殿堂",其建筑、彩塑、壁画等艺术瑰宝保存完整,展现了金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崇福寺的历史沿革

崇福寺的创建始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但关于其创建者的记载存在争议。民间传说为唐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修建,但这一说法经不起考证。据史料记载,进入元代后,戏曲盛行,出生于朔州的门神尉迟恭作为戏曲人物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可能是这一说法的来源。

辽金时期,朔州辖地为顺义军。辽代,寺院被官府占用,改佛寺为林衙太师府署。金皇统二年(1142年),金熙宗完颜亶为爱子超度祈福,下敕扩建林衙寺。开国侯翟昭度奉命主持修建弥陀殿,历时十年之久。金天德二年(1150年),金熙宗赐匾额"崇福禅寺",亦称崇福寺,沿用至今。元末兵兴,设为仓所,囤放粮食,僧侣则散于四野。

弥陀殿的建筑艺术

走进寺院,站在三宝殿后门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九脊歇山顶的弥陀殿尽收眼底,其恢宏豪阔的气势令每位到访者久久驻足。在晋北湛蓝高阔的天空下,阳光铺满屋顶,折射出琉璃璀璨的光芒。正脊两鸱吻高3.2米,一黄一绿,和谐呼应,格调甚殊。四角垂兽,既不似唐代兽面,亦不类明清龙首,极近狮头麟面,当为存世孤品。最引人注目的是正脊两隅各一躯力士,身高1.5米,躯体魁梧,立眉竖眼,挺胸昂首,前弓后蹬,做奔驰状,造型塑技为古代琉璃人物塑像之翘楚。


摄影/刘志伟


摄影/侯振国

站在大殿台基上仰望,两端飞檐翘角为厚重古朴的殿宇增添了"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诗意灵动。檐下雄大的七铺作双杪双昂斗栱,承托深远,更衬托出殿宇的高大峻伟。出檐深缓的殿前明间檐下悬挂竖向牌匾一方,为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遗物。历代修葺殿宇事项均留题其上,为研究历史沿革提供了佐证。牌匾总高4.34米、宽2.12米,书"弥陀殿"三个大字,字径0.9米,结体严整,笔力遒劲,牌底面蓝底黄字,周边绘以云纹,是现存金代最大的华册式牌匾,位居"中华名匾"之列。


摄影/刘志伟


摄影/庞顺泉

硕大霸气的匾额下是五间隔扇门窗,门额上有横批五方,通过细木条的纵横交错穿插拼成各式棂花纹样。式样有古线纹、挑白球纹,四交八斜棂花等共15种,构图严谨奇巧,制作规整精美,在全国现存古建筑中绝无仅有。最令人称奇的是东西次间隔扇雕刻六交十二斜棂花,极尽奢华,比故宫太和殿最高等级的三交六斜棂花窗还繁复精巧,反映了宋金时期建筑匠师在艺术追求和审美意识的卓越成就。弥陀殿格扇的规格、形制到棂花、格眼的设计、雕镂,宋《营造法式》亦未著录,其图案之瑰丽,雕工之洗练,设计之巧妙堪称海内外孤品。


摄影 /句浩

弥陀殿的彩塑艺术

如果说殿外隔扇和琉璃脊饰有令人眩目的视觉震撼,那么置身于幽邃高阔的殿内是肃穆的氛围感,其两梁架分内槽与外槽两部分,无平棊之设,顶上梁架结构清晰可见,为彻上露明造。殿身设檐柱和金柱各一周,前槽减去明间二柱,为减柱移柱造。佛坛中尊为阿弥陀佛,左右为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高达8米,均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俯瞰着芸芸众生。胁侍菩萨四尊分侍主像两侧,佛坛两侧前隅为护法二金刚。主像端庄慈善,静目凝神,胸前衣饰塑旋纹与佛光寺东大殿文殊菩萨相似。两侧菩萨像承唐风,高发髻冠,发丝披肩,面形丰润,弯眉小口,颈部有三道蚕纹清晰可见,体态有唐代少妇丰腴之美,既有低眉敛眼间的悲悯,亦有世俗人间的雅丽,是一种让人感动的流转气韵。两尊护法金刚是雕塑中的"抢眼包",也是匠人放飞自我的艺术表达,其隆鼻咧嘴,侧首怒目斜视,勇猛之势更显大殿庄严。

三尊高大塑像后的背光为减轻重量,里为藤条编织,外裹泥塑彩绘,各种卷云纹饰,剔透玲珑,精美至极。中间背光高14米,宽6米,上浮塑13尊飞天,伎乐天(原为15尊,日伪时期被日本侵略者劫去2尊),分别手持排箫、琵琶、箜篌、横笛等,俨然一副胡汉杂糅的舞乐场景。三扇背光均高出塑像,向前倾斜,与殿顶相连,让主像无被梁架倾压之感。背光历千年翠绿灿然,烘托得殿堂瑰丽堂皇。

弥陀殿的壁画艺术

壁内四周满绘壁画,达327平方米,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工笔重彩,满墙风动,画题内容主要是《说法图》。十躯5米高的佛像分布于两山墙与后墙,均结跏趺坐,作说法印。佛左右两侧为胁侍菩萨,宝冠华丽,颈系璎珞,嘴唇上绘有两撇卷曲绿色胡须,此时金代正值菩萨形象进入中原后,由武士书生化,进而女性化的演变期,所以与其他寺院壁画菩萨相迥然不同。山墙上部的飞天,姿态活泼,极为生动,翱翔于彩色祥云间。

最为精彩传神的是西尽间南壁为千手千眼十八面观音,下隅两侧为婆薮仙与吉祥天。画中观世音菩萨面相圆润慈祥,除头部两侧置有佛像,顶上五层佛头叠如花冠,帔帛伏背,璎珞如织,腰带从腹前垂于膝下打结,流畅而自然。观世音菩萨众多的手臂处理得条理井然,耐人寻味。胸前六臂拱手呈合掌状,腹前十八双手臂,除了托钵者,多数垂于两侧,无一雷同。腹前置有仰钵,仰腹莲瓣为基座。钵内蛟龙一条,探头翘尾,曲曲蠕动,作挣扎飞腾状。身后手臂叠置,形成一个庞大的圆形扇面,手内各置一眼,或圆睁或欲合或竖向或横卧,皆作视人之意。900余只手依前后部位层层递进,达四五层之多,无矫饰僵直之感,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可谓名副其实。更令人称奇的是还绘有136件法器,其数量变化之多,当为存世孤例。观世音菩萨的整体布局,条理清晰,无丝毫呆滞和紊乱之感。


摄影/句浩

东尽间南壁上列为三佛,下列为三菩萨。后墙稍间门楣分别为八宝观和十六宝观。整体布局疏朗,格调古雅,这种以丹砂为主的大型人物画兴盛于唐至五代,后代式微,足见弥陀殿之作为承袭唐画风韵的佳作。

崇福寺的历史命运

进入20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爆发,朔州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二八朔县大屠杀惨案,死伤军民四千余人。千年古刹崇福寺亦未能幸免,寺内藏经、供器,弥陀殿内的镇寺之宝北魏千佛石塔和辽代石雕菩萨立像遭日寇掠夺。北魏千佛石塔造于北魏天安元年(466年),该石塔材质,技法与云冈石窟为同一时期工匠雕造,为北魏拓跋弘宫内汉族小臣曹天度"感竭家珍,造兹石塔"。塔高2.09米,共雕佛像1300多尊。奥地利弗兰兹教授赞其为现存国内最早、最完整,独立雕刻佛像最多的作品,正式树立了"中国塔式新典范"。笔者推测为辽代或因战争,或为镇"灵光屡现",从大同迁至朔地。驻朔日军劫往日本装箱时被城内爱国人士丁克成冒死将塔刹隐藏,于1953年无偿捐献给崇福寺,塔身则长期在日本东京博物馆展出,日本战败后归还南京国民政府,1949年被运往台湾,现为台北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相比之下,辽代石雕菩萨立像是幸运的,当时城内百姓得知被掳后,群情激愤,经商界人士同日军几经交涉后重金赎回。该像运返朔县车站时,举城欢庆,遗憾的是在搬运时花冠被损,甚为惋惜。

这两件颠沛流离,命运多舛的文物成了人类文明阵痛的悲凉见证,时刻告诫今人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更期盼隔海相望的国宝早日和璧,让本是同根生的文脉相融、接续。这里,是农耕民族和渔猎游牧民族千年不辍的崇仰赋予它精神的高度。1950年8月,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和梁思成的弟子莫宗江等10余人组成的文物勘察团对崇福寺进行了为期6天的测绘、记录,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随后,一代代建筑专家、历史学者、摄影家、作家到崇福寺考察。1987年由山西省古建研究所对弥陀殿落架大修,从测绘、备料到竣工历时4年。尤其《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崇福寺这座古建宝库又重焕夺目华彩,迎接它的千禧之寿,也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正如文物专家孙机先生所说:"看见某些重大事件的细节,特殊技艺的妙谛,和不因岁月流逝而消褪的美的闪光"既惊且叹。千年前,无数个不知名的匠人将内心的虔诚与期盼倾注指尖,将唐宋华贵气韵与女真豪放审美完美融合,不分彼此。千年来,在北国寒冷的夜晚,这座殿宇曾让多少个温暖的祈愿在心头涌起,伴着念珠诵经的节奏发酵成历史……不经意间千年风华不老的弥陀殿展露出了撼山填海的气度。

今天的我们,并非仅仅迷恋它的精湛技艺,而是希望借助历经沧桑的古建窥探古人的智慧,解锁历史密码……世事变迁,白云苍狗,女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永生在兄弟民族中,但对缔造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文化艺术永不会泯灭。古刹不言,风铎叮当,共奏着朝代更迭中农耕和游牧和鸣之韵,时刻警醒每一位到访者,心存敬畏,且行且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