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平台诈骗高发,如何防范?
婚恋平台诈骗高发,如何防范?
近年来,随着网络交友的普及,婚恋平台成为许多单身人士寻找伴侣的重要渠道。然而,这些平台上也存在不少法律风险,尤其是诈骗现象频发。据统计,仅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就破获婚恋诈骗案件1.4万余起,涉案金额达13.4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人和家庭遭受的财产损失和情感伤害。
婚恋平台诈骗类型
婚恋平台诈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虚假身份诈骗:诈骗者虚构身份信息,如职业、学历、经济状况等,与受害者建立恋爱关系后,以各种理由索要钱财。例如,编造生病、公司资金周转困难等借口,一旦得手便消失不见。
酒托饭托诈骗:诈骗者与受害者相约见面,选择事先安排好的特定场所消费。受害者会被诱导进行高额消费,而诈骗者与场所经营者勾结,从中获取高额回扣。
投资理财诈骗:诈骗者在建立感情信任后,向受害者推荐虚假的高收益投资项目。受害者基于对诈骗者的信任投入资金,最终发现无法收回。
案例分析:婚恋平台诈骗手法揭秘
通过具体案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婚恋平台诈骗的手法和特点。
案例一:网络游戏结识,“网恋”诈骗获刑
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间,被告人吴某某通过网络游戏结识被害人赵先生,使用虚假身份信息,隐瞒婚姻状况,与赵先生建立“恋爱”关系。期间,吴某某编造生病需要买药、送货开车时刮伤他人需要赔偿等各种理由,骗取赵先生共计人民币16万余元。2019年7月10日,吴某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海淀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吴某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责令退赔被害人经济损失。
案例二:设置“温柔陷阱”,诈骗四百余万获刑
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间,被告人姜某某通过与康女士建立恋爱关系,骗取其父母信任。期间,姜某某编造各种虚假事由,如帮还房贷、公司资金周转等,骗取刘女士夫妇房屋抵押款人民币300万元及信用卡资金等钱款人民币102万元。此外,姜某某还以收回债权需要资金等理由,骗取其他被害人钱款。海淀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姜某某有期徒刑十四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并责令退赔被害人经济损失。
平台监管漏洞与责任
婚恋平台诈骗频发,与平台自身的监管漏洞密切相关。例如,实名认证不严、会员信息审核不充分等问题,都为诈骗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专家指出,婚恋网站提供的是一种网络中介服务,应当实行实名注册制,并对客户资料进行真实性审核。然而,许多平台为了追求用户数量和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这一基本要求。例如,在一些婚恋交友平台上,即便使用虚假信息也能轻松注册成功。
对此,专家建议,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建立基本标准对行业进行引导,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婚恋网站的监管,明确婚恋网站的主体责任。在监管上,对违规的婚恋网站可以实行罚款、吊销执照等措施,以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用户如何提高防范意识
面对婚恋平台诈骗的高发态势,用户自身也需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
保护隐私:避免在平台上透露过多个人信息,如家庭住址、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谨慎线下见面:首次见面应选择公共场所,并告知亲友行程安排,不要轻易与对方单独相处。
警惕涉及金钱的要求:对于对方提出的借款、投资等涉及金钱的请求,要保持高度警觉,不要轻易转账或提供财务支持。
理性对待感情:不要轻易被对方的言辞或表面形象迷惑,多与身边人沟通,听取客观意见。
选择正规平台:优先考虑知名度高、用户评价好的平台,如珍爱网、百合网等,并注意查看平台的资质和用户反馈。
婚恋平台诈骗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平台、用户、监管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平台应加强审核和监管,用户需提高防范意识,监管部门则要加大执法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婚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