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盛寿院士:中国人工心脏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胡盛寿院士:中国人工心脏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感谢北京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团队,我有信心能活到100岁!”2024年12月,全国首位植入HeartMate 3左心室辅助系统的患者在术后顺利出院,这标志着中国在人工心脏领域再次取得重要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在多个场合强调,人工心脏是心血管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之一,也是未来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在胡盛寿院士的带领下,中国在人工心脏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人工心脏的突破性进展
2017年,胡盛寿院士团队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这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心脏,由苏州同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其核心技术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目前,中国已有四款人工心脏设备获批上市,包括重庆永仁心(EVAHEART)、苏州同心(CH-VAD)和航天泰心(Heartcon),深圳核心(Corheart-6)也即将获批。截至2023年,全国已有70家医院开展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累计完成363例,其中2022年就有177例。
临床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阜外医院作为中国人工心脏领域的领军机构,已累计完成158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在阜外医院植入的82例患者中,术后效果令人鼓舞:
- 术前心功能4级的患者,术后三个月82%恢复到1级
- 6分钟步行距离从术前的124米提升至524米
- 三年生存率达90.7%,优于国际上广泛使用的HeartMate III的82%
- 术后未出现与器械相关的血栓栓塞并发症
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国产人工心脏的优异性能,也体现了中国在人工心脏临床应用方面的高水平。
团队协作是成功的关键
胡盛寿院士多次强调,人工心脏的成功应用不仅依赖于技术本身,更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从患者筛选、手术实施到术后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阜外医院建立了包括心内科、心外科、营养科、心理科等多学科团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未来展望:智能化管理与技术创新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胡盛寿院士也指出,中国人工心脏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长期(10年以上)并发症的管理,如何优化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体系,以及如何实现患者的自动化远程管理等。
胡盛寿院士建议,未来应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加强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 制定行业标准和临床指南
- 推动医保政策支持
- 加快审评审批流程
- 建立全国性注册登记研究,收集临床数据
- 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积累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人工心脏作为心血管领域的“明珠”,其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的进步,更为广大心力衰竭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胡盛寿院士等专家的引领下,中国人工心脏事业正朝着更加光明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