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古城获双料大奖,千年古迹展新颜
荆州古城获双料大奖,千年古迹展新颜
2023年,荆州古城凭借其卓越的保护与更新项目,荣获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奖二等奖和亚太地区景观设计奖荣誉奖。这一系列奖项的获得,不仅是对荆州古城保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荆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好诠释。
荆州古城,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城池,见证了中国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的沧桑巨变。现存的城墙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明代基础上修复而成,全长11.28公里,高8.83米,拥有4567个城垛、26座炮台和5座藏兵洞,设有9座城门及2座门楼,并配备瓮城等防御设施,展现了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近年来,荆州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团队运用城市历史景观方法,塑造保护传承与城市活力相结合的城市特色空间结构。基于对荆州古城水网密布的历史地理环境与城市历史景观的理解认知,在城内城外运用不同手法来塑造整体协调、传承“云梦泽地”“城水相依”特征的空间结构。城内,保护并提升现有的北湖、西湖历史水域;城外,结合护城河、太湖港等现有历史水系,利用城西繁荣街两侧水塘塑造湖塘公园,在太湖港北侧落实国空总规用地指标,整体集中打造城北湿地公园,并结合太晖观轴线等设置绿廊与北侧快速路隔离绿带相连。总体构建古城墙内外相互呼应的“大疏大密”空间格局,和内外联通的生态蓝绿景观体系,同时保护和复现了重要历史轴线与地标之间的视廊。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荆州古城紧密围绕国家级荆州博物馆、文保中心,发挥荆楚文化吸引力,构建“文博+研学、+文创、+文旅”多维“泛文博”产业生态圈,激活荆州城市发展新动能,形成城西新的文化活力核心。城外,精心选址8万㎡规模的荆州博物馆新馆,使其成为坐拥眺望古城、紧邻城市干道的城市新地标。城内原博物馆老馆改造为文保中心,增强对外属性。城西北的太晖观,复现其轴线和背山面水的微地形格局。围绕三大核心文博资源,分别辐射带动周边历史粮油加工厂、老印刷厂、北门外得胜街历史文化街区、西门繁荣街风貌街区等,改造和新建成文博研学基地、文创园区、风情水街、文旅商街,吸引教育、创意产业、文旅等多元人群;并沿荆襄驿路形成城内外联动的24万㎡规模“泛文博”产业功能环带。进一步联动南部大学城、西部高新区,可为城市新市民提供51万㎡居住及27万㎡创业就业空间,打造主客共享、功能协同、职住平衡的复合功能片区。
在风貌保护方面,荆州古城尊重不同时期的城市建设成就,避免一刀切地恢复到某特定历史时期风貌。通过审慎评估,保护/利用代表古城各历史时期发展年轮的优秀建筑,在西、北城关保护形成明清风貌特色历史街区,在城内厂房区形成成片红砖坡顶大跨度工业风貌片区,在公园滨水区形成体现传统风貌元素的现代片区。最终保护/利用了20.4万㎡的明清时期风貌建筑、12万㎡的近现代工业建筑及公共建筑,以及2.8km的城墙历史展示带。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荆州古城聚焦绿色节碳和韧性城市建设,提出针对“富水环境”下古城可持续更新的新举措。低碳更新,以“改造+微更新”替代“大拆大建”。建筑精细化分类施策,形成保护修缮、改造更新、微更新、整治更新等措施。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州古城不仅是我国南方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垣,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它见证了中国千余年的历史变迁,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考古价值。此次获奖,不仅是对荆州古城保护工作的认可,更是对荆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好诠释。未来,荆州古城将继续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世人走近荆州古城,让世界感知荆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