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重庆总队:刘伯承纪念馆成教育新阵地
武警重庆总队:刘伯承纪念馆成教育新阵地
近日,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三支队将刘伯承同志纪念馆作为教育新阵地,通过组织官兵参观学习,让战士们在实地实景中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激发了官兵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思想“开小差”到“红色讲解员”
“刘伯承元帅等革命先辈为信仰奋斗一生、奉献一生,他们的精神激励我们传承薪火、砥砺前行。”隆冬时节,在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内,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三支队“红色讲解员”、下士陈万佳,为来自驻地中学的师生代表动情讲述先辈故事。
谁能想到,这位如今能侃侃而谈的“红色讲解员”,曾经却是一个对部队生活感到迷茫的士兵。刚到单位时,陈万佳各方面表现都挺积极,但一次任务中的失误让他备受打击,感到“以后很难再有进步机会”,一度萌生“服役期满就回家”的想法。
支队领导发现这一情况后,决定通过构建国情乡情亲情助教体系来帮助陈万佳。他们与10多家单位签订协作教育协议,携手打造教育直播、问答社区、在线交流等平台,拓宽联教共育渠道;组织官兵走进红色教育基地、高科技产业园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地开展实践教学,遴选优秀政治教员全程参与讲解。
在一次次的参观学习中,陈万佳逐渐被革命先辈的事迹所打动。特别是在刘伯承纪念馆,他被元帅的光辉事迹深深吸引,主动申请成为“红色讲解员”。在为战友们讲解的过程中,他不仅深入了解了刘伯承元帅的生平事迹,更被其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精神所感染。
刘伯承纪念馆:一座精神的丰碑
刘伯承同志纪念馆位于重庆市开州区汉丰街道盛山公园内,于1992年12月4日刘伯承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正式开放,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馆名。纪念馆占地面积60亩,由主展馆和东、西部景区组成,主体建筑面积2343平方米,共有展室6间,展线长达520米。
纪念馆前矗立着中央军委铸赠的刘伯承元帅铜像,铜像连基座共高6.1米,展现出元帅运筹帷幄、胸中自有百万兵的军神形象。馆内陈列着珍贵图片630张,实物和文献资料358件,通过声光电科技手法生动再现了刘伯承元帅充满传奇的一生。
纪念馆的展览分为“壮志英华,从戎救国”、“土地革命,屡建奇功”、“烽火抗战,尽显神威”、“解放战争,功勋卓著”、“开国元勋,再铸伟业”、“一代名帅,风范千秋”六个部分,全面展示了刘伯承元帅的丰功伟绩。特别是“八一风暴”、“彝海结盟”、“淮海决战”等重大历史事件,通过精美的群雕和生动的场景还原,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
联教共育画好教育“同心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整体工程、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方面因素,只有充分调动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才能提升工作质效,合力画好教育‘同心圆’。”该支队领导对记者说。
为了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支队与地方相关单位合作,收集整理了驻地40多个红色场馆、60多处历史文化名胜和多处现代化产业园信息,汇编形成《军地协作教育资源信息图册》下发基层。同时,他们还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情系大后方、共筑连心桥”活动,定期组织官兵与家人互动、与家乡连线,巩固联教共育成果。
如今,陈万佳已经完全走出了曾经的低谷。他不仅自己精练专业本领,还主动帮助新战友成长进步。在支队组织的授衔仪式上,他作为官兵代表发言时说:“我将时刻以先辈为榜样,立足岗位干好本职,为部队战斗力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三支队通过构建国情乡情亲情助教体系,不仅帮助了像陈万佳这样的士兵重拾信心,更让全体官兵在实地实景中深刻理解了革命先辈的精神内涵。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不仅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