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洲塔与天祥徐公祠:历史文化的守护者
琶洲塔与天祥徐公祠:历史文化的守护者
在广州海珠区的琶洲岛上,矗立着两座见证了几百年沧桑的古建筑——琶洲塔和天祥徐公祠。它们不仅是琶洲的历史地标,更是岭南文化的守护者,承载着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繁华记忆。
琶洲塔:珠江上的“中流砥柱”
琶洲塔,又名海鳌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97-1600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座九层高的楼阁式砖塔,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成为了广州的重要地标。
琶洲塔的建造,最初是为了“壮观形胜,镇邪避灾”。据《大明一统志》记载,琶洲“形若琵琶,闽浙舟楫入广者多泊于此”。作为珠江航道的重要节点,琶洲塔不仅为往来船只提供导航,更成为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清代时,琶洲塔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名为“琶洲砥柱”。许多文人墨客为其留下诗篇,如清代诗人罗天尺在《珠江竹枝词》中写道:“琶洲塔口月初低,雁翅城头又夕晖。”展现了琶洲塔在珠江畔的壮丽景象。
天祥徐公祠:岭南古建的典范
与琶洲塔隔江相望的天祥徐公祠,是琶洲村的重要文化地标。这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祠堂,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雨,见证了琶洲村的变迁。
天祥徐公祠规模宏大,占地约2000平方米,采用“三进两天井两廊两青云巷”的布局。祠堂大门前矗立着两座功名丰碑,彰显着徐氏家族的荣耀。中堂世德堂内挂满了兄弟村赠送和本族宗亲的对联牌匾,人文气息浓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堂两侧的八边形拱门,顶部的山水画栩栩如生,这种形制在广州地区十分少见。
天祥徐公祠不仅是徐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承载着教育育人的使命。据徐氏宗亲徐炽业回忆,祠堂曾被用作学校,左右厢房是教室,广场是运动场,大厅是会议室。这种“祠堂变学堂”的传统,在琶洲村延续了数百年。
文化传承与现代新生
进入21世纪,琶洲塔和天祥徐公祠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2010年,琶洲村启动整村改造项目,天祥徐公祠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重建。重建后的徐公祠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还融入了现代功能,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琶洲塔也在2003年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系统的保护和修缮。如今,琶洲塔与赤冈塔、莲花塔一起,被列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继续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
站在新时代的琶洲塔下,望着不远处的天祥徐公祠,我们不禁感叹:这两座历史建筑,如同两位饱经风霜的长者,静静地守护着琶洲这片热土。它们见证了广州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发展成为今天国际大都市的辉煌历程。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琶洲塔和天祥徐公祠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继续讲述着岭南文化的动人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