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票房被偷,影院经营雪上加霜?
《哪吒2》票房被偷,影院经营雪上加霜?
《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正在热映,却频频曝出偷票房的丑闻。近日,多位网友反映在观看《哪吒2》时遭遇手写票、二维码无效等怪事,引发舆论热议。
手写票频现,影院回应引发质疑
2月10日,李维准备线上购买泸定聚星影院当日放映的《哪吒2》电影票时,发现线上购票链接无法打开,只能线下购买。而自己的一系列遭遇,让她开始质疑电影院存在偷票房。“我现金支付了两张单价48元的电影票,却得到了两张手写了片名、时间、座号等信息的电影票。”
对此,泸定聚星影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否认电影院取票机器发生故障,并称电影院没有卖过手写票,消费者所提供的电影票情况“估计是服务员自己在卖票”。
连日来,社交媒体上不乏这样的质疑声。新京报贝壳财经报记者调查显示,有消费者表示,进场后才被告知没座位,坐在过道的凳子上看完了整部影片。多位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电影院偷票房一直存在,《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后有所收敛,但很多电影院都指望春节档挣钱,难免打起热门影片的主意。
偷票房现象频发,行业生态堪忧
偷票房,是指影院通过篡改售票数据、出售手写票、捆绑套餐票等手段,将部分票房收入据为己有,逃避与片方的分账。这一行为在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因其隐蔽性和利益驱动性,始终难以根除。
以此次《哪吒2》事件为例,网友列举的偷票手法极具代表性:部分影院将《哪吒2》的场次票打印成其他冷门电影票根;或强制观众购买高价套餐(如爆米花+饮料)才可兑换电影票;甚至直接以"系统故障"为由出售手写票……这些票款根本不会进入国家电影专资办的统计系统。
据业内人士估算,国内影院偷票比例普遍在5%-15%之间,对于《哪吒2》这类票房预期超20亿的影片,即便按最低比例计算,潜在损失也达上亿元。
影院经营困境下的无奈之举
面对舆论发酵,光线传媒的回应耐人寻寻:一方面否认"数千万损失",强调通过官微渠道接收举报;另一方面,公司早在7月就发布《抵制偷漏瞒报票房声明》,称已建立"实时监控系统"。这种看似矛盾的姿态,实则折射出品方与影院的微妙关系。
对片方而言,彻底撕破脸并非上策,影院作为终端放映渠道,掌握着排片话语权。若大规模停用密钥(如传言中的300家),虽能短期震慑违规行为,却可能导致排片率下降,反噬票房。因此,光线传媒选择"温和处理",既是对市场现实的妥协,也暴露出片方在监管体系中的被动地位。
行业顽疾,如何破局?
2016年国家电影专资办推出的"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本应通过电子票务数据实时监控堵住漏洞。但现实是,中小影院依然能通过"双系统"(一套对接官方平台,一套内部操作)瞒天过海,更有影院经理坦言:"系统防得住机器,防不住人心。"
此次事件中,观众举报成为关键突破口,社交媒体上,大量网友晒出异常票根:票面价格低于实际支付金额、影片名与观影内容不符、二维码无法验证等。这种"全民监票"模式虽有效,却凸显出官方监管的滞后性。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的"不回应"态度,更让公众质疑行业自律的诚意。票房乱象背后的深层危机偷票房伤害的不仅是片方利益,更在摧毁行业生态。对创作者而言,票房失真直接影响投资回报和创作信心;对观众而言,被强制消费损害观影体验;对正规影院而言,恶性竞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偷票房现象与电影市场的数据泡沫相互交织,当票房统计失去公信力,行业融资、广告投放、IP估值等商业链条都将陷入信任危机。正如某资深制片人所说:"如果连最基础的票房数据都不能保真,中国电影谈何工业化?"
破局之路:制度与技术双轨并进要根治偷票房顽疾,需多管齐下:
- 强化技术监管:升级电子票务系统,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不可篡改;
- 加重处罚力度:对违规影院实施票房分账比例下调、取消补贴资格等经济惩戒;
- 建立举报激励:将偷票房罚款的50%奖励给举报者,发动全民监督;
- 推动行业透明化:定期公布违规影院名单,形成舆论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8月国家电影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影市场票务管理的通知》已明确要求"严厉打击偷漏瞒报",但政策落地效果仍有待观察。
《哪吒2》的票房风波,恰似一记警钟。当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突破600亿大关时,我们不仅要追求数字的增长,更要构建健康的市场肌理。偷票房不仅是商业伦理问题,更是关乎行业生死存亡的系统性风险,唯有打破"沉默的共谋",让阳光照进灰色地带,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跨越。
正如一位网友在举报帖下的留言:"我们愿意为好电影买单,但拒绝为肮脏的游戏付费。"这或许道出了所有热爱电影的人心声——守护票房数据的纯净,就是守护中国电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