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新排《雷雨》:重返1934,解密经典
濮存昕新排《雷雨》:重返1934,解密经典
2021年9月24日,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内,一场特殊的《雷雨》正在上演。这是濮存昕首次以导演身份呈现的《雷雨》,也是北京人艺首次翻新这部经典之作。作为北京人艺首任院长曹禺的代表作,《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濮存昕的这一版本,无疑为这部经典注入了新的活力。
重返1934:从“元典”中寻找灵感
一切始于一本泛黄的《雷雨》剧本。这本出版于1936年的《文学叢刊》版本,是濮存昕在筹备新排《雷雨》时的重要发现。与1950年代修订版相比,1934年最初发表的剧本中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细节和线索。濮存昕形容这些发现如同“密码”一般,为新版本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周朴园角色的重新解读。在1934年版本中,周朴园并非一个完全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推动者。他面对的两大事件——工人罢工和家庭风波,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背景。当三十年前的情人鲁侍萍突然出现时,周朴园误以为这与罢工有关,从而说出那句绝情的话:“从此,鲁家人不许再到周家来。”这个细节不仅丰富了人物关系,也为后续剧情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舞台上的诗意表达
在濮存昕看来,《雷雨》不仅是一部社会问题剧,更是一首诗。因此,新版本在舞台呈现上特别强调诗意表达。舞台上方的层峦叠嶂、云波诡谲的“乌云”成为视觉中心,象征着压抑与爆发的双重力量。位于舞台中央的古董长沙发,既是故事发生的场景,也见证着剧中人物的命运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雷雨》在音乐运用上也颇具匠心。剧中不仅使用了评弹《钗头凤》作为铺垫,还将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元素相融合,最后以钢琴和弦乐作为结尾,营造出一种“天堂般的声音”,体现了曹禺先生对剧中人物的诗情怜悯。
演员阵容的“升级”与突破
在演员阵容上,濮存昕版《雷雨》堪称一次“升级”与突破的结合。濮存昕本人从曾经的周萍“升级”为周朴园,龚丽君从蘩漪变成鲁侍萍,白荟则从四凤转型为蘩漪。这种角色转换不仅考验着演员的演技,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剧体验。
濮存昕对周朴园的诠释尤其值得关注。他塑造的周朴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冷漠、刻板,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这个周朴园既有封建家长的权威,又受到西式教育的影响;既对家人严厉,又在某些时刻流露出温情。这种多层次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周朴园。
观众与专家的评价
新排《雷雨》首演后,获得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曹禺女儿万方评价道:“让我触摸到深深埋藏的爱。”著名剧作家万方表示,这一版《雷雨》让她更深地感受到了埋藏在周朴园和侍萍这两个角色深处的生命力和爱的力量。
濮存昕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我自己在人艺的一个总结。”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不仅能让观众看到一个熟悉的《雷雨》,更能发现其中许多意味深长而又可能与以往认知不同的地方。正如他所说:“剧场是一个产生奇迹的地方,观众是为了寻求奇迹才走进剧场。”
濮存昕版《雷雨》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对经典的忠实再现,更在于其对细节的精妙挖掘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通过重返1934年最初的剧本,濮存昕带领观众重新认识了这部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艺术创新与传承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