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思维让思考更清晰、表达更有力
结构性思维让思考更清晰、表达更有力
在时间紧迫、信息复杂、或向领导汇报工作时,如何才能做到想得清楚、说明得明白、提高工作效率?答案是:运用结构性思维。
什么是结构性思考?
以结构的视角从多个侧面全面而清晰地强调“先总后分”的立体化思考方式;
先框架后细节;先总结后具体;
先结论后原因;先重要后次要;
当我们计划旅行时,首先建立一个旅行框架,包括目的地、旅行时间和预算等。然后,进一步研究目的地的详细信息,比如酒店、餐饮、交通和景点,再进行每日的活动和行程安排,就可以确保旅行的顺利进行。
思考问题:如何能够将200ml水装进100ml杯子里?
一般看到这种事情,大家会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但如果我们分两步进行工作则会更清晰。
第一步,我们从结构视角,从横向上分析水会流出杯子的原因:
(1)杯子容器;
(2)地球引力;
(3)水的流动;
第二步:从纵向上,逐一分析对策:
(1)针对杯子容器:换伸缩的杯子,比如换成像气球一样可以伸缩的材质,有人做过实验,一个小小的气球,可以容纳一公斤的水;
(2)针对地球引力:将物品拿到失重环境下,消除引力的影响;
(3)针对水的流动:把水变成冰,比如屋檐下,往往看到细长的冰柱。
结构性思考有什么好处?
结构性思考的四大特点
结论先行:
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结果,就是你的中心思想。
结论先行的概念,即果在前,因在后的概念。
无论是向领导汇报工作,还是和同事朋友沟通交流,先表达结论。一是别人知道你的重点,其次节省沟通时间。
如果表达的是碎片化信息,别人就很难听得下去。上下对应:
上下,就是纵向。对应,就是解释和概括。
从上到下是解释,从下到上是概括。
你要有详细信息或者数据来支撑你的结论。
上面有什么观点,下面就要有对应的论据或者数据来支撑。分类清楚:
分类就是归纳和演绎
清楚就是不遗漏,不重复。
比如我们出差携带的物品,经常会发现漏忘东西,
比如有书籍、衣服,以及笔记本电脑里的文件资料三大类。
书籍有哪些,衣服有哪些,资料有哪些。排序逻辑:
排序就是顺序,先说后说
逻辑就是条理,有主有次
每个要点,都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排列。
比如,你告诉领导,你要完成100万的目标,除了策略和方法。你还要告诉他你打算每月、每周、每日该怎么干。
通过时间顺序一条线,把你表达的内容穿起来,层层递进,有据可依。
这就是论证类比。核心是让我们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干得有条理。
所以,一个具有结构性思维的人他通常会这样的思考:
1、我的结论是什么?
2、支撑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个理由就足够了吗?
3、如何分类条理更清楚同时更容易理解?
4、如何讲会让听众更容易记住?更有吸引力?
结构性思考的两大原则:
利他:
TA的角度思考表达:5岁的孩子和35岁的成人是要有不同的说法的。
TA决定我的表达:沟通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对方接受到了多少信息。
当我们面对一个5岁的孩子和35岁的成人时,对于5岁的孩子,可以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通过故事、示例等方式来传递信息。而对于35岁的成人,我们可以使用深入简练的语言,来探讨更复杂的概念和议题,站在对方的角度让对方有效地接受传递的信息。讲理:
感性到理性,有理也有据
隐性到显性,有结构也有条理
如果不能把你的经验变成系统中的参数,那么你的经验一文不值。
在我们工作过程中,老员工往往业务扎实,经验丰富,能力更强,对公司的发展历程、文化,包括处理事情的方式都非常了解,但如果并未形成显性知识沉淀和传承,可能这些优秀经验就会浪费掉。如何萃取和传承经验?组织经验萃取是一套有章可循的方法技巧,是可以快速培养和内化的通用技能,将企业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