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宝藏:大唐宫廷茶具的文化魅力
法门寺宝藏:大唐宫廷茶具的文化魅力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现震惊了世界。在这批出土文物中,一套完整的唐代宫廷茶具尤为引人注目。这套茶具不仅是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等级最高的唐代茶具,更为研究中国古代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皇家御用,茶道巅峰
法门寺出土的茶具属于唐僖宗御用之物,据记载,这是茶文化界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级别最高、最为完整的唐宫廷金银茶具。整套茶具包括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鸿雁纹云纹茶碾子、鎏金仙人驾鹤纹壸(kǔn)门茶罗子等,全面展现了古人制茶和吃茶中烘焙、碾罗、贮藏、烹煮、饮茶的全过程。
工艺精湛,尽显奢华
这套茶具的制作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茶具主要采用金银材质,部分使用琉璃和秘色瓷,体现了唐代皇室对茶具的重视和奢华追求。例如,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由碾槽、辖板和槽座组成,通体采用银材,并进行了鎏金处理,显得金光灿灿。银则用于量取茶末,形似勺,柄部较短,也采用了银材。
茶具上的雕刻图案精美绝伦,如鸿雁、流云、团花等,展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的盖面模冲出五组飞鸿,内外圈分别有不同数量的飞鸿相对翱翔,雕刻精细入微。鎏金飞天仙鹤纹壶门座银茶罗子的盖顶錾刻一对飞天,周围环绕着流云纹,架身两侧还有执幡驾鹤的仙人和飞翔的仙鹤。
煎茶点茶,尽显风雅
这套茶具不仅展示了唐代宫廷茶道的奢华,更体现了当时茶文化的高度发展。据考证,这些茶具不仅是唐代饮茶习俗“煎茶法”的茶器,而且还具有了晚唐乃至宋代饮茶习俗,即“点茶法”的功能。
唐代的煎茶法以陆羽《茶经》为指导,主要饮用饼茶。饼茶的制作是将采来的茶叶放入甑釜中蒸;再臼杵捣碎,拍成团饼;再焙干,用篾穿起来封存待用。饮用时,将饼取出烘焙,使之有香气;碾碎,过筛,入釜烹煮。烹煮时要特别把握水的温度和火候。陆羽提出“三沸水法”。即:水一沸时放盐;水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将茶末适量沿一个方向倒入搅匀;水三沸时放入先前舀出的沸水,压一下上涌的茶末,稍后盛入碗中趁热即品。
到了晚唐,饮茶法有了发展,取而代之的是“点茶法”。点茶法是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之中,再冲入沸水,用茶筅随时在碗中搅拌。水与茶末调和出汤花,汤花的颜色越白越好。点茶法关键就是在“点”上,即用开水冲点杯中的茶末,收止自如,持续不断,水量适中。
茶文化兴盛,影响深远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陆羽《茶经》的出现标志着茶文化的系统化。茶产业的繁荣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茶开始成为一种符号。“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说法在唐时文人中出现,这说明,饮茶行为已经被当时文人视为一种高雅的活动。
法门寺出土的这套茶具,不仅展现了唐代宫廷茶道的奢华,更见证了中国茶文化的辉煌历史。它不仅是研究唐代茶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工艺水平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