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轴线申遗:打造世界级文化地标
广州中轴线申遗:打造世界级文化地标
2024年7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消息不仅振奋了北京市民,也为广州中轴线申遗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拥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和文明史,其传统中轴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广州积极推进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旨在将这一传承千年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世界级的文化IP。
广州中轴线:千年古城的脊梁
广州传统中轴线全长约8公里,南起珠江岸线,北至越秀山镇海路,贯穿广州“云山珠水”的城市格局。这条中轴线由古代中轴线和近代中轴线两部分组成,两者比肩并行,珠璧交辉,见证了广州千年建城史与发展史。
古代中轴线以广东财政厅旧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北京路、天字码头为主要空间载体,展现了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辉煌历史。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广州2000多年建城史的重要见证,北京路则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广州的经济中心。
近代中轴线则以越秀山、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起义路、海珠广场为主要空间载体,反映了广州在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山纪念碑和中山纪念堂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申遗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为广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包含15个遗产构成要素,历经12年申遗历程,最终获得世界遗产专业评估机构的高度评价。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彰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以及“中”“和”哲学思想,对世界城市规划史、建设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与北京中轴线相比,广州中轴线的申遗之路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广州中轴线的千年文明和文化传统的世界性意义与普世价值的挖掘和体系化阐释尚显不足,作为世界级品牌的显示度和影响力有待提升。其次,中轴线的文化空间密度不够、文化场景浓度不足,缺少兼具地方魅力和国际风范、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地标。此外,对中轴线各类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手段偏静态较单一,对岭南地域文化、在地传统生活生产场景的创新演绎和当代诠释不足,缺乏知名度较高、受众参与度较高的文化活动支撑。
申遗意义: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双赢
广州中轴线申遗不仅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更是为了推动城市的发展和提升国际影响力。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州中轴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申遗,可以进一步挖掘和阐释这些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
同时,申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城市更新和发展的契机。通过保护和修复中轴线上的文化遗产,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此外,申遗还可以提升广州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和投资,推动城市的国际化进程。
展望未来:打造世界级文化地标
广州中轴线申遗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23年,“推进广州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广州中轴线申遗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广州也在积极学习北京中轴线申遗的经验,推进相关立法工作,为中轴线申遗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广州中轴线的未来值得期待。通过申遗,广州中轴线有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地标,向世界展示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这也将为广州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推动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广州中轴线申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广州中轴线早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广州新的城市名片,向世界展示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