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科院:创新师德建设路径,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重庆市教科院:创新师德建设路径,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市教科院”)作为重庆市教育领域的权威研究机构,近年来在职业院校师德建设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路径:构建“三化四共”模式
针对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内容散、过程虚、效果弱”等问题,重庆市教科院创新性地提出了“课程融通化、教学浸润化、实践融合化”的“三化”路径和“共情、共学、共行、共益”的“四共”模式。
在课程融通化方面,重庆市教科院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道—德—事”四部曲的发生机制,开发并实施了“能量之学+智慧之学”两个阶段课程。其中,“能量之学”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调整状态,而“智慧之学”课程则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温润学生的心田,实现养心成性、培壅养根、立德铸魂的效果。
为了满足师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重庆市教科院还开发了“忠孝之道”App平台,出版了《美德传承日志》,并制作了10000多个短视频,将主流媒体的经典栏目和中华传统题材的经典动画进行集成化、系统化、故事化、教育化处理。
具体实践:实施“六个一”学习活动
为了解决师德师风建设“过程虚”的问题,重庆市教科院积极推进传承美德项目,遵循“读—写—讲—观—思—行”的“六个一”学习活动流程。这一流程由浅入深,将美德培育从书面走向生活,真正实现入脑入心入行。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导师团队提供全方位支持,确保学生能够沉浸在美德传承的实践中,实现深度成长与发展。这种教学浸润化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诠释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成效与影响: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持续的创新实践,重庆市教科院在师德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重庆市已形成政、研、训三方协同机制,搭建了国家、市、区县、校四级研修平台,构建了1+N教师团队建设体系。
据统计,重庆市现有研究生导师111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82人,硕士生导师9266人。这些教师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更在师德师风方面树立了典范。
重庆市教科院院长蔡其勇表示,下一步将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先锋行动价值引领、坚持六个结合培养策略、构建五位一体成长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未来展望:持续深化师德建设
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重庆市教科院将继续深化师德建设工作。一方面,将进一步完善文化育德课程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将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同时,重庆市教科院还将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的师德建设新路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效果。
重庆市教科院在职业院校师德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与学风建设中的难题,更为全国职业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推动了教育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