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朝晖谈师德:如何应对新时代挑战?
储朝晖谈师德:如何应对新时代挑战?
“师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植根于教育实践中的鲜活存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课程中指出,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的师德观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新界定师德,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教师职业吸引力持续下滑
最新发布的《全球教师报告》显示,师资短缺已成为全球性难题。为实现2030年前普及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全球需新增4400万名教师。这一数字背后,折射出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持续下滑。
数据显示,教师流失率居高不下,特别是在职业初期和临近退休阶段。在加拿大、英国、美国和中国香港,多达40%的教师在入职五年内选择离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薪资水平低、工作条件差、工作负担重等,都让教师职业逐渐失去吸引力。
评价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教师评价体系的滞后进一步加剧了师德建设的困境。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评价存在“五唯”问题: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这种过分量化的评价方式,忽视了教师育人的本质,导致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中,而非教学本身。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毅指出,现行评价体系强调绩效,重视结果评价,而忽视了教书育人这一根本任务。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发展,也背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初衷。
重新界定师德内涵
面对这些挑战,储朝晖强调,师德建设需要在确保教师权利的基础上重新界定。没有权利就没有责任,当教师没有自主权和评价学生的权利时,很难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他建议,师德建设应与教师的职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提高薪资待遇、减轻工作负担等方式,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同时,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让教师能够专注于教书育人。
创新评价方式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我们有了更多手段来改进教师评价。例如,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师的育人全周期数据进行搜集整理,科学评估其时间付出和勤勉程度;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教师代表作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估量,避免仅以数量来衡量科研水平。
结语
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协同推进。正如储朝晖所言,师德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师德的内涵,既要继承传统师德中的优秀成分,又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四有”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