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观出发:如何引导ADHD和ASD共患孩子发展
从系统观出发:如何引导ADHD和ASD共患孩子发展
在育儿路上,当面对一个同时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和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孩子时,很多家长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助。林仁廷心理师在《当亚斯人来到地球》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从系统观出发,理解孩子的心理表现和发展需求。这不仅是一种教养方法,更是一种充满同理心的育儿哲学。
情绪管理:成为孩子的“软垫与镜子”
ADHD和ASD共患的孩子在情绪管理上面临双重挑战。ADHD导致的注意力不足让他们难以控制冲动,而ASD带来的情绪盲点则让他们无法正确解读情绪信号。林仁廷建议,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软垫与镜子”。
“软垫”意味着提供一个安全的情感环境,接纳孩子的情绪爆发,而不是急于否定或责罚。当孩子因为注意力分散而冲动行事时,不要立即批评,而是先帮助他们识别情绪:“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很烦躁?”
“镜子”则是指通过外部反馈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比如,当ASD孩子因为误解社交信号而感到困惑时,家长可以温和地指出:“刚才小明皱眉是因为你不小心碰到了他的玩具,他可能觉得不太开心。”
社交技能:从结构化活动到角色扮演
社交困难是ADHD和ASD共患孩子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ADHD的孩子可能因为冲动而侵犯他人边界,ASD的孩子则可能因为无法理解社交规则而感到孤立。针对这些问题,林仁廷建议采用结构化活动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干预。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社交场景游戏,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社交互动。对于ADHD的孩子,重点在于培养等待和轮流的意识;对于ASD的孩子,则需要特别强调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比如眼神交流和面部表情的含义。
学习动力:差异化策略激发潜能
在学习方面,ADHD和ASD的孩子各有特点。ADHD的孩子需要通过设置挑战性目标来保持专注,而ASD的孩子则可能需要更多的结构化指导。林仁廷建议,对于ADHD的孩子,可以将学习任务游戏化,增加趣味性;对于ASD的孩子,则需要提供清晰的步骤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框架。
比如,对于ADHD的孩子,可以设置一个“15分钟专注挑战”,使用计时器增加游戏感;对于ASD的孩子,则可以制作详细的学习计划表,每完成一项就打勾,给予明确的成就感。
自我认知: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研究表明,ADHD和ASD共患的孩子往往对自己有负面评价,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这种低自尊感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精神健康。因此,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至关重要。
林仁廷建议,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兴趣爱好方面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局限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如果孩子在社交上遇到困难,可以一起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地回避。
结语:持续的支持与理解
养育ADHD和ASD共患的孩子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林仁廷在书中反复强调,家长需要给予持续的支持和理解。这不仅意味着在行为上提供指导,更要在情感上给予接纳。
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节奏和发展路径。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不是“修复”孩子,而是陪伴他们成长,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这或许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也是最有意义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