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如何通过运动高效提神?
高考前如何通过运动高效提神?
随着高考的临近,许多考生都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除了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外,适度运动也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运动不仅能缓解紧张情绪,改善记忆力和专注力,还能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那么,哪些运动最适合考前进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运动如何提升学习效率
运动对大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短期来看,运动会增加大脑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多巴胺让人感到快乐,获得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血清素使人释放压力,提高记忆力;去甲肾上腺素能够提高反应速度和专注力。
从长期来看,运动能够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坚持运动可以明显增加神经细胞的数量,使大脑像肌肉一样越练越强大。这种现象可能源于一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物质,有维持现有神经细胞活力并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生长的功能。
适合高考考生的运动类型
自行车:一边骑行还可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这项运动不需要刻意安排时间,只需要在上下学时对接送的车辆say no,利用往返学校的这段路程享受运动的快乐。考生可以在这时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思考或放空,也可以结伴而行,相互倾诉,彼此加油打气。
慢跑:在比较长时间的集中精力学习后,大脑处于非常疲惫的状态,这个时候到户外慢跑,可以舒活一下筋骨,调整一下紧张的神经,同时可以有效避免神经衰弱。慢跑最好选择安静的小路或小区内,要注意安全。
小球项目: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项目相对于大球类项目安全系数更高,运动中还能刺激机体灵敏性、协调性的发展,趣味性相对较高,能使考生抽离紧张气氛,愉悦心情。
运动注意事项
控制运动时间:锻炼时间最好选择在黄昏进行。黄昏气温宜人,不容易发生“运动中暑”。另外傍晚时,学生进行了一天的繁重学习,身心处于疲劳状态,需要进行放松和恢复。锻炼时间每次控制在30分钟左右。
掌握运动频率:运动频率在调节控制运动量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考生在备考期间更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频率,能保持一周三次运动就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状况进行调整,不用刻意要求,若出现明显疲劳或不适应适当降低频率。
注意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应以中等强度为宜。运动中心率最好控制在120-140次/分钟,自身感觉在运动中没有明显疲劳,呼吸顺畅,保持“微笑节奏”。如果运动结束后一个小时心跳频率还是高于平时,则判断运动强度过大。运动后晚上难以入睡或第二天过于疲乏醒不来,也提示运动强度可能过大。
运动对缓解考试压力的作用
体育运动能缓解压力,让人保持良性的、平和的心态。这是因为人们通过参加体育运动,特别是自己擅长和喜爱的运动项目,随着身体血液循环的加快、血管的扩张,能使自己的紧张和疲劳情绪得到积极的调节,让人感觉到高兴和满足。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说:“我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大脑会产生比如内啡肽等有助于缓解人们负面情绪的兴奋物质,对于释放压力、保持心情愉悦都有帮助。现在也有很多运动适合青少年,比如不受场地限制的快步走和慢走,可以在跑的过程中找到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如果有孩子比较喜欢打篮球或是羽毛球,这类简单的运动都不容易受伤,但如果想通过运动舒缓压力,还是需要心率达到120次以上适当刺激心肺才有明显的效果,但在参与的过程中一定要组织、有保障、有指导。”
具体运动建议
- 时间安排:建议在下午4-6点进行运动,此时气温适宜,身体状态最佳。
- 运动时长:每次运动30-45分钟为宜,避免过度疲劳。
- 运动强度:保持中等强度,运动时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程度。
- 运动后休息:运动后至少休息30分钟再开始学习,让身体和大脑充分恢复。
运动不仅能帮助考生在紧张的复习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还能提升学习效率。但运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所以,从现在开始,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进行运动吧!相信在运动的帮助下,你一定能以最佳状态迎接高考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