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笔下的南阳清泠泉:诗情画意
李白笔下的南阳清泠泉:诗情画意
公元740年,李白漫游至河南南阳,在那里被清泠泉的美景所陶醉,写下了《游南阳清泠泉》。诗中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分,泉水清澈见底,余晖洒落水面,勾起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今,我们仍能通过这首诗感受到那份诗情画意,仿佛置身于那如梦似幻的美景之中。
清泠泉畔的诗情画意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这首《游南阳清泠泉》是李白在开元二十八年(740)春游历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清泠泉的优美景色: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清澈的泉水上,波光粼粼;诗人站在泉边,望着天边的云月,不禁放声高歌,歌声在松林间回荡,直到最后一声松涛响起。
清泠泉位于南阳市北30里的丰山脚下,白河之畔。据历史记载,丰山虽然不高,但名气很大,丰山之巅庙内茂林修竹,山下小径蜿蜒盘升。山东面半腰有石窟造像、摩崖石刻。山腰古柏合抱,远望如爬山之龟,当地群众称其为龟柏。丰山东麓原有摩崖石刻“清泠泉”三字。清泠泉水流在丰山脚下,成为白河回漩处一个深潭。在清泠泉石窟上面,原有摩崖石刻很多,大都为明、清游人所题。每个石窟内都供有石佛造像。窟外古碑数通,较为醒目者为“耕父”碑,碑身高大,碑额别致。丰山南麓原有奶奶庙大殿三间,戏楼一座。庙前岩石雕刻麒麟送子一对,高数尺,雕工细腻生动,现存南阳汉画馆。1980年,丰山发现一巨大溶洞,长约70米,宽数百米,石乳、石柱、石笋、石帽,比比皆是,奇石怪岩,姿态各异。北风乍起,风吹溶洞,发出轰鸣之声,便是古代相传“丰山霜钟”、“霜钟自鸣”的来历。“霜钟”即指钟声,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说: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数千年后,直到发现了溶洞,人们才恍然大悟,丰山能发出钟鸣之声,乃是风吹溶洞之鸣音。南阳县志将丰山列为南阳名景之一。
李白与南阳的不解之缘
李白与南阳有着不解之缘。据考证,李白曾五次游历南阳,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南阳的山水风光、人文历史深深吸引着这位伟大的诗人。在《南都行》中,李白描绘了南阳的繁华景象:“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廛阛。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这些诗句展现了唐代南阳作为重要商业中心的繁荣景象。
李白对南阳的钟情,不仅因为这里的自然美景,更因为南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南阳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被誉为“帝乡”,也是三国时期诸葛亮躬耕陇亩的地方。李白在《鞠歌行》中写道:“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这里,李白以南阳历史人物卞和为喻,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唐代南阳的繁华盛景
唐代的南阳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南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全国八大都会之一,秦汉时期更是成为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到了唐代,经过贞观、开元之治,南阳的农业、工商业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李白在《南都行》中写道:“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这些诗句生动描绘了当时南阳贵族子弟出游的奢华场景。
南阳还是一个文化交汇之地,既有北方的雄浑,又有江南的温婉。李白在《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中写道:“朝涉白水源,暂与人俗疏。岛屿佳境色,江天涵清虚。”这些诗句展现了南阳山水的秀美,也反映了李白对南阳自然风光的热爱。
清泠泉的今昔对比
遗憾的是,曾经让李白流连忘返的清泠泉,如今已不复往日风光。由于长期的采石活动,丰山已经被严重破坏,昔日的美景难觅踪迹。站在今天的清泠泉畔,我们只能通过李白的诗句,去想象那曾经的诗画美景。
然而,清泠泉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会因此而消减。它见证了南阳的悠久历史,承载了李白的诗情画意,也让我们看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正如李白在诗中所表达的,真正的美景和文化,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今天,当我们再次吟诵李白的《游南阳清泠泉》,仿佛还能听到那悠扬的歌声在松林间回荡,看到那落日余晖映照在清澈的泉水上。这份诗情画意,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成为南阳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