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時代的代價: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的真相(好書推薦:失控的焦慮世代)
智能手機時代的代價: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的真相(好書推薦:失控的焦慮世代)
每天5分钟,一年后成为更好的自己。
Spark+每天(周一至周五)为你提供:
▸ 精选书籍的核心内容
▸ 零碎时间的高效学习
立即按此加入,用最小的时间成本,换取最大的改变。
这个星期想为大家推荐这本书:《失控的焦虑世代:手机喂养的世代,如何面对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为一位新手爸爸,在读这本书时我不停地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因为"方便"而错过让孩子"体验"的机会。作者认为,手机时代以及安全主义令到这一代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小孩的心理。
本书让我们重新思考下一代跟手机两者的关係。
智能手机时代的困境
在阅读这一本书时,有一些数据很值得一读:
从2010年到2018年,焦虑症增长了134%,抑郁症增长了106%
这一问题主要影响的是Z世代,部分涉及年轻的千禧一代。2012年之前,四个年龄组的焦虑水平并无明显趋势,但自2014年Z世代开始进入的最年轻组,焦虑水平迅速攀升,次年长组(主要是千禧一代)也有所上升,而X世代和婴儿潮一代则相对平稳。
在2010年到2020年,18-25岁年龄人士的焦虑症发生率增长了139%。
焦虑作为当今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与恐惧有所不同。
- 恐惧是对即时威胁的反应,而焦虑是对未来威胁的预期。在适度情况下,它们是正常的,但过度则会演变为障碍。
智能手机的普及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自2007年推出以来,智能手机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其普及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通信技术。
2010年代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却使女孩的心理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男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青少年拥有智能手机后,在虚拟世界的时间大幅增加。2015年的一份报告显⽰,拥有社交媒体账户的青少年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约两小时,青少年平均每天在屏幕媒体上花费近七小时。到2022年,"几乎一直在线"的青少年比例从2015年的25%上升至46%,这表明即使在现实世界中,他们的注意力也很大程度上被社交元宇宙所吸引。
2010年至2015年期间,美国青少年的社交生活大量转移到智能手机上。作者认为,这一童年的"大转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的主要原因。
Z世代首当其冲,女孩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但男孩也未能幸免。这一问题并非美国独有,在多个国家均有体现。
摆脱智能手机的束缚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深刻改变了孩子的生活,但也带来了成长的隐忧。
孩子的大脑发育在早期快速进行,童年更是学习和社交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自由玩耍,像奔跑、捉迷藏等活动,能锻炼身体并发展自我管理和社交技巧。然而,智能手机正无情地侵占孩子的时光,他们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却忽略了真实的互动和探索。
孩子与人同步和协调的需求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例如模仿表情和简单的互动游戏。
这些活动不仅促进情感链接,还培养了协作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孩子通过唱歌、跳绳等活动深化人际关系,但智能手机的干扰,让许多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流于表面。即使是社交媒体,也仅带来浅层链接,让孩子们更加孤独。
作者认为:家长应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陪伴孩子进行更多面对面互动,鼓励他们参与户外活动和真实社交关系。学校和社区也应提供有益活动,引导孩子远离屏幕,重拾快乐的童年。孩子是未来,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青春期转型受阻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青春期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如果孩子在青春期经常从事射箭、绘画、玩电子游戏或使用社交媒体等活动,且这些活动能带来成就感,便会引发大脑的持久结构性改变,使其成年后具有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但是,现代社会存在一些因素阻碍了孩子青春期的正常转型。
安全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父母和学校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过度担忧,禁止了许多可能带来风险的活动,无论是身体受伤风险还是情感痛苦风险。
这使得孩子无法获得足够多样的现实世界经验和挑战,而孩子的成长其实需要适度的恐惧、冲突和排斥来锻炼心理韧性。
智能手机: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经验阻断器"。它就占据了孩子大量时间,挤压了其他活动的空间。
孩子每天花费数小时沉浸在屏幕世界,手指不停滑动,却忽略了屏幕之外的真实生活。
与面对面交流相比,通过文本和表情符号交流无法充分刺激大脑发育社交技能的区域。孩子在虚拟世界的社交互动过多,必然会影响其成年后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交能力。
在过去,13岁孩子被认为可以在无父母陪同的情况下看PG-13级的电影;16岁大多数州允许孩子驾车,获得更多的独立经验;18岁被视为成年,可合法进入酒吧、购买酒类、投票等,高中毕业也通常在这个年龄段,意味着向成年迈出一大步。
但随着生活向虚拟世界转移,年龄的重要性在在线世界逐渐淡化。
青春期女孩的脆弱
根据2014年的一项调查,将近三分之一的女孩每周花费超过20个小时在社交媒体上,这一比例是男性青少年的两倍。
女性的高共情能力与对社交关系的重视,使她们更容易依赖社交媒体来维系自我价值。这种心理结构也使她们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变得尤其脆弱。
在英国的一项研究中,女孩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越多,患抑郁症的风险就越高。
重度用户中,高达40%的女孩面临抑郁症的困扰。海特的研究揭示了三大原因:
女性在青春期对自我价值的迷茫
容貌与身材焦虑让她们崇拜社交媒体上的完美形象,并因此对自身产生不满。
女性在解决矛盾时更倾向于利用社交关系进行攻击
比如孤立对方或散播流言,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尤为突出。
负面情绪在网络中的快速传播
这让她们更容易受到情绪感染,进一步加剧心理压力。
这些现象表明,社交媒体虽为青春期女孩提供了表达与链接的空间,但同时也成为伤害自尊和心理健康的温床。
男孩的成长困境:被虚拟世界困住的现实缺失
数字时代的到来也让男孩的成长陷入挑战。
从冒险精神旺盛的孩子,到沉迷于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和色情内容的少年,因为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失衡,让男孩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剧,孤独感上升。
调查显示,男孩的抑郁、焦虑和自杀率自2010年代起显著上升。
安全主义限制了男孩的户外活动,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则填补了空白。
长期依赖虚拟世界使他们缺乏自我管理能力,错失社交与冒险的真实体验。与此同时,教育和就业环境的改变也让他们感到被边缘化。
缺乏积极榜样的引导,更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成就感。
此外,虚拟世界的诱惑让许多年轻男性成为"啃老族"或"隐居族",逃避现实,沉迷游戏与网络,而失去对现实世界的适应能力。
要帮助男孩走出这场虚拟迷航,社会需要提供正面的引导,包括鼓励户外活动、建立积极榜样,以及帮助他们在现实中找到意义与价值。
总结
《失控的焦虑世代》探讨了智能手机时代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强调社交媒体和安全主义如何让Z世代特别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问题。
研究数据显示,自2010年代起,青少年心理问题激增,尤其是女孩因社交媒体的影响而变得更加脆弱,男孩则陷入虚拟世界的困境中,缺乏现实生活的成就感与冒险精神。
书中指出,家长需减少使用手机,增强与孩子的真实互动;同时,社会应提供更多户外活动和正面榜样,引导青少年远离过度依赖科技,重拾心理健康与真实生活的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