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授教你如何通过听课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叶澜教授教你如何通过听课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在教育实习中,通过听课来提升教学反思能力,是每位准教师的必修课。本文将结合叶澜教授的教育理念,以及具体的教学反思方法,探讨如何通过听课来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叶澜教授指出,教师从事的事业是育人,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长久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就出在不把教师看作创造者,仅仅把他当作知识传递者。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师,而是每个教师都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求你去创造。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
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需要通过反思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我们不怀疑。问题是,只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是能造就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教师自己作为一个全人的发展,也可能被忽视了。”教师必须对自身的发展有认识,其中包括他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教育责任的承担。
如何通过听课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那么,如何通过听课来提升教学反思能力呢?这里介绍一个实用的工具——“教学反思六步法”。
第一步:发现问题
在听课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值得反思的教学行为。这可以是教师的成功之处,也可以是遗憾之处。重要的是要及时记录,因为“作为工作记忆的一部分,元认知的容量较小,持续时间比较短,如果不能及时记录纳入工作记忆的教学反思内容,那么很快就记不清当时有反思冲动的准确的教学点在哪里,不能够实现精确定位。”
第二步:归结原因
在找到反思点后,需要从教学意向和设计两个角度分析原因。这一步类似于心理学中的“归因”过程。通过深入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教学行为背后的逻辑。
第三步:解决方案
基于前两步的分析,寻找改进方案。这可以是思想层面的,也可以是操作细节层面的。重要的是要将归因时发现的内部可控因素进行改变。
第四步:实践验证
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观察效果。这一步可以通过试讲、模拟课堂等方式进行。
第五步:反馈调整
根据实践结果,对方案进行调整优化。这可能需要多次迭代,直到找到最佳的教学策略。
第六步:总结提升
将整个反思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形成系统性的认识。这一步可以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日志、案例分析等方式完成。
实践案例:从听课到反思的转化
以某位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的经历为例,展示如何运用上述方法进行教学反思。
在一次听课中,实习生观察到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讲解《五代史伶官传序》时,采用了“历史事件时间轴”与“人物心理曲线”的双轨对比教学法。这堂课给实习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运用“教学反思六步法”进行了深入思考:
发现问题:这堂课为什么能如此生动?时间轴和心理曲线的结合有什么特别之处?
归结原因:这种教学设计巧妙地将抽象的哲理具象化,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解决方案:尝试将这种双轨对比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其他课文的教学中,比如在讲解《过秦论》时,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心理进行分析。
实践验证: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这种教学方法,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馈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总结提升:将这次反思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形成系统的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实践,实习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教学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开始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影响过程。
写作建议:如何撰写听课反思
最后,对于撰写听课反思,有以下几点建议:
避免空泛:不要停留在“这堂课很好”或“这堂课不好”的层面,要深入分析具体的教学行为和策略。
聚焦关键:重点关注那些能够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细节,比如课堂导入、问题设计、学生互动等环节。
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将观察到的教学现象与教育理论相结合,提升反思的深度。
保持客观:在描述听课内容时,尽量保持客观,避免过多主观评价。
突出个人感悟:在反思部分,要突出个人的思考和感悟,展示自己是如何从观察中学习和成长的。
通过这样的写作,不仅能够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教育实习总结,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实习生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场生命的对话。通过听课和反思,我们不仅是在学习教学技巧,更是在探索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为人的影响。”让我们在反思中成长,在实践中创造,最终成为一个能够影响他人生命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