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到“活物”,科技助力考古和文物保护“炫”起来
从文物到“活物”,科技助力考古和文物保护“炫”起来
科技正在为文物保护插上数字化的翅膀。从敦煌莫高窟到三星堆遗址,从长江口二号古船到布达拉宫贝叶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科)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研发多种文物保护装备,提供数字化服务,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来。
春节期间,“敦煌热”持续升温,参观人数日益增加,这给脆弱的洞窟生态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电科研发的智能化防护门,不仅能够监测洞窟内文物的状况,还能防范非法入侵行为。通过布设文物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实现了对洞窟、石窟寺以及游客的全过程保护,提升了风险管控效率,降低了人工巡查成本。
在三星堆遗址,中国电科联合研发的多功能考古发掘集成平台,将考古实验室直接搬到了现场。考古工作者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三维激光扫描和高光谱扫描等设备,第一时间完成从肉眼可见信息到不可见信息的综合提取,为半出土状态下特殊、敏感、脆弱的文物提供全方位的保护。
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打捞工作一直备受关注。由于古船一旦从水下泥沙中取出,原本环境中的微生物平衡就会被破坏,文物极易迅速劣化。为此,科研人员为长江口二号古船定制研发了智能文物保护舱,配备了环境监测、温度控制、水处理等设备,形成实时、完整的监测与调控闭环。创新性地将冷水全覆盖全自动喷淋系统应用到古沉船考古中,为文物敷上“纯水面膜”,确保文物环境的洁净和稳定。
布达拉宫收藏的贝叶经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科研人员创新铺设实时监测系统网络,全面采集古籍现有保存环境、基本风险因素等数据,联合专家组提出试行的贝叶经保存“适宜指标”,研发纳米级多孔固态材料耐热囊匣,定制研发贝叶经静电吸附装置,使贝叶经在单页转移、翻页的过程中受力均匀,减少人为损坏。
据统计,我国已累计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13万部(件),全国博物馆藏品数量4665万件/套,“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智慧化发展渐成趋势。中国电科承建的中国三峡博物馆“体验三峡”数字展厅,通过数字化技术生动演绎三峡故事。叙永革命历史纪念馆则采用现代空间设计,结合动画视频、触摸屏、VR体验等科技装置,让观众获得沉浸式观展体验。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中国电科将继续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科技赋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把文物保护利用有机融入现代生活,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