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围城》里的夸张手法,你get到了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围城》里的夸张手法,你get到了吗?

引用
澎湃
8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900571
2.
https://m.douban.com/note/578050309/
3.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a37c78ee01018dyr.html
4.
https://www.wm114.cn/wen/230/458726.html
5.
https://m.qidian.com/ask/qcldyurvxnj
6.
https://m.lunwendata.com/show.php?id=66979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805/10/39935401_928623159.shtml
8.
http://lw.nseac.com/html/1051/479081.html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小说作品,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他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比、用典和夸张等。特别是在夸张手法的应用上,钱钟书通过上百处的夸张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形象和社会环境。这些夸张不仅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围城》,感受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夸张描写吧!

01

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

钱钟书在《围城》中运用夸张手法,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揭示人物特征和社会现象。比如在描写方鸿渐的居住环境时,他写道:“上海仿佛希望每个新来的人都像只戴壳的蜗牛,随身带着的宿舍……”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上海的住房密度之拥挤,让人很难找到一处安身的地方。这种夸张并非脱离现实的虚构,而是通过对现实的放大,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状况。

再比如描写孙太太的外貌时,钱钟书写道:“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饱含着泪水,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这里将红肿的眼睛流下的“泪水”拟作“花瓣的露水”,将丑恶的事物拟作美好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讽刺效果。

02

夸张背后的深意

钱钟书的夸张手法并非单纯的追求语言效果,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性洞察。比如在描写方鸿渐的鼾声时,他写道:“那声音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湃,又像狼吞虎咽,中间还夹着一丝又尖又细的声音,忽高忽低,袅袅不绝。有时这一条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像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不知怎么像过一个峰尖,又降落安稳下来。”这种夸张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方鸿渐的鼾声特点,更暗示了他内心的不安和矛盾。

在描写人物对话时,钱钟书也善于运用夸张手法。比如在一次聚会上,有人问方鸿渐:“昨天下午你真在屋子里忙着……”方鸿渐回答:“我知道他心里爱着她。”“我明白他是爱着她;我知道他心里没有别的女人——除了她。”这种看似简单的对话,通过夸张的重复,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纠结和矛盾。

03

夸张与讽刺的完美结合

《围城》中的夸张手法往往与讽刺艺术相得益彰。比如在描写一位教授的演讲时,钱钟书写道:“他一面把茶杯搁在桌子上;一面用手指捻着那圆胖的小胡须,微笑了一下:‘……这就是你说的那家酒店?’”这里的“笑”字用得非常巧妙,它让人联想到一个人脸上因笑而显示出的各种表情,通过夸张的描写,揭示了人物的虚伪和做作。

在描写一位女性角色时,钱钟书写道:“她的脸仿佛刚擦过油的鸭子一样光润。”这种夸张的比喻,既描绘了人物的外貌特征,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

04

夸张手法的艺术价值

钱钟书在《围城》中运用夸张手法,不仅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更是为了深化小说的主题。通过夸张,他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挣扎。同时,夸张手法也体现了钱钟书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追求,使《围城》成为一部兼具趣味性和思想性的文学经典。

总之,《围城》中的夸张手法是钱钟书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让小说更加生动有趣,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通过夸张,钱钟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既荒诞又真实的民国知识分子世界,让我们在笑声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