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展新颜:遵义市的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之路
赤水河畔展新颜:遵义市的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之路
2023年3月,赤水河(遵义段)被评为贵州省首批“美丽幸福河湖”。这一荣誉的背后,是近年来遵义市在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付出的不懈努力。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赤水河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遵义市通过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不仅改善了赤水河的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重拳治污:构建生态保护网
为保护赤水河的生态环境,遵义市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度,明确各级河长1281名,层层监管,联动发力,织密赤水河流域保护网。同时,投入1.5亿元治理河道,打造赤水河赤水段三十里河滨大道,种植大量绿植,既保证河势顺畅、河岸稳固,减缓洪水灾害侵扰,又逐步完善河道生态功能、美化人居环境。
在污染治理方面,遵义市全面禁止赤水河流域的采砂采石活动,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全部集中收集处理。赤水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提升改造,投资809.51万元,处理规模达5000m³/d,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这些措施有效保障了赤水河的水质,目前赤水河水环境水质达标率100%,生态流量保障程度100%,流入长江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
小水电清理:恢复河流自然生态
小水电过度开发曾是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一大挑战。2020年,中央领导对包括小水电过度开发在内的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相关批示。贵州省高度重视,迅速对赤水河流域的支流小水电过度开发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清理整顿。西南督察局分党组多次派员到现场开展督察盯办。
截至2022年10月底,遵义市已退出小水电116座,其中包括一级支流大同河和习水河的部分小水电。大同河在赤水境内的12.5公里干流河段实现了全面自然连通。习水河下游干流河段从赤水市官渡镇观音岩电站以下38公里河段也实现了全面自然连通。
小水电清理整改后,因发电导致的河道减脱水段得到恢复,支流生境碎片化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效。中科院水生所的跟踪监测显示,鱼类物种数量逐渐增加,喜流水性鱼类比例明显增加,洄游性鱼类重新出现。以大同河两汇水电站为例,其坝上江段鱼类物种数量由电站拆除之前的11种增加至13种,坝下江段鱼类物种数量由电站拆除之前的12种增加至19种。此外,电站拆除之后,在原坝上江段首次采集到了岩原鲤、白甲鱼、伦氏孟加拉鲮等喜流水性鱼类以及需要进行较长距离洄游的产漂流性卵鱼类中华沙鳅。
绿色发展: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赤水市将石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石斛是名贵的中药材,赤水市非常适宜石斛种植,在赤水“退捕上岸”的群众中,五成以上都转产种植石斛,赤水市现代高校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万恩毅:
“到目前为止,我们全市金钗石斛的种植面积达8.4万亩,参与金钗石斛产业发展的农户是3万多人,直接带动贫困农户脱贫的是9558人,今年计划脱贫一千人左右。”
与赤水、习水发展种养殖不同的是,仁怀市则因地制宜发展起了乡村旅游。长岗镇蔺田村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今年以来,村里引进公司,流转土地400余亩,发展起蔺田现代农庄。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蔺田现代农庄负责人杨远帮:
“我们希望通过‘三变’改革,就是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过程,让老百姓早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据统计,2016年,赤水河畔的贵州省仁怀市、赤水市、习水县三县(市)游客接待总量突破1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87亿元。“美景河”旅游业已成为遵义市山地旅游“井喷式”增长的一面旗帜。
人水和谐:打造幸福河湖
在赤水河三十里河滨大道中段外的河滩上,文华街道60岁的护河员文俊正在开展巡河工作,除了清理各类白色垃圾,查看是否有污水排放也是他巡河的重点内容。文俊风雨无阻地守护这一河清水,一干就是十多年。他说:“现在越看水越清澈了,平时巡河看得到河里面的鱼,说明赤水河环境卫生比以前好了,对市民来说是一件好事。”
丙安古镇的居民们也感受到了生态改善带来的实惠。古镇的街道上,不时能听到居民们用方言交谈的声音,感受到那份浓厚的乡土气息。这里的居民热情好客,乐于分享他们的生活和故事。古镇的街道上,不时能听到居民们用方言交谈的声音,感受到那份浓厚的乡土气息。这里的居民热情好客,乐于分享他们的生活和故事。
如今的赤水河,不仅是一条生态之河,更是一条幸福之河。它滋养着两岸的生灵,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遵义市将继续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严守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底线,限制项目准入;做好雨污管网分离工作,不让一滴污水流入赤水河;继续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修复,做好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实现“政府治水”与“全民治水”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