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全国生态日:赤水河保护再升级
首个全国生态日:赤水河保护再升级
2023年8月15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这一天,一项重要的生态保护举措在贵州省赤水市落地——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司法保护与科学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这一创新性保护机制的建立,标志着赤水河生态保护迈入新阶段。
司法保护新模式:多方联动守护生态
在揭牌仪式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赤水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农业农村局签订了《长江上游珍稀濒危水生物种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水生所多位专家受聘为司法智库专家和技术调查官,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专业支持。
首批“珍稀濒危水生物种司法保护资金”11.6148万元已移交,将用于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及其野外种群恢复。这一创新机制将推动形成司法、行政与科研相结合的保护合力,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创了新模式。
赤水河:长江上游的生态明珠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保持自然流态的大型一级支流,全长524公里,流域面积2.04万平方公里。这里分布着150种土著鱼类,其中包括11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45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以及2种仅分布于赤水河流域的特有鱼类,被誉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庇护所”。
近年来,赤水河生态保护成效显著。2017年1月1日起,赤水河率先实施为期10年的全面禁渔,成为“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先行示范区。通过持续的保护措施,赤水河水环境水质达标率100%,生态流量保障程度100%,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64%以上,流入长江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
生态修复见成效:珍稀物种重现生机
在赤水河畔,一项项生态修复工程正在稳步推进。通过小水电清理整改、河道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赤水河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据统计,流域内已拆除小水电站30座,恢复自然河道100余公里。
在揭牌仪式现场,与会人员还开展了增殖放流活动,将2000尾国家二级保护鱼类胭脂鱼和5000尾岩原鲤放归赤水河。这些举措为珍稀鱼类提供了更加安全的栖息环境,也为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展望:打造生态修复示范样本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司法保护与科学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为赤水河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保障,更为长江上游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探索了新路径。通过司法保护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的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赤水河的生态保护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未来,随着更多创新保护机制的实施,这条承载着生态、文化多重价值的河流,必将继续焕发勃勃生机,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