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专题研习:以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为例
传统文化专题研习:以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为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落实这一要求,许多学校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专题研习的教学模式,通过专题研讨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专题研习: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径
传统文化专题研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围绕特定主题,通过阅读、讨论、研究等方式,深入探索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
教学案例:以经典篇目为切入点
《离骚》专题:屈原与楚文化
在学习《离骚》时,教师可以设计"屈原与楚文化"专题研讨。学生需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
- 屈原的生平经历及其对楚国政治的影响
- 《离骚》中的神话传说与楚地民俗
- 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屈原作品与楚文化的密切关系。最终,每个小组需要提交一份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孔雀东南飞》专题:汉代社会的婚姻制度
《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生动展现了汉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和文化习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
- 古代婚姻"六礼"的具体内容及其在诗中的体现
- 门当户对观念在古代婚姻中的重要性
- 女性在古代婚姻中的地位和处境
通过专题研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还能对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有更全面的认识。
《陈情表》专题:古代孝道文化的演变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不能赴任的奏章,其中充满了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以此文为切入点,可以设计"古代孝道文化的演变"专题研讨:
-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不同时期孝道观念的变化及其原因
- 孝道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学生通过研究,能够理解孝道文化的深刻内涵,并思考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效果与反思
通过传统文化专题研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例如,在《离骚》专题研讨中,有学生提出:"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不仅是对美好品德的象征,也反映了楚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学生的研究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此外,专题研习需要较多的课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平衡基础知识教学和专题研讨,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指南强调,要"处理好共同基础与个性拓展的关系,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明确各学段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如专题研习、经典诵读等,我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