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也爱吃的萝卜:从宫廷名菜到餐桌常客
武则天也爱吃的萝卜:从宫廷名菜到餐桌常客
武则天时期,洛阳东关菜地曾长出一个重达几十斤的特大萝卜。武则天大喜,命御厨将萝卜制成羹汤。御厨们经过多道精细加工,将萝卜切成均匀细丝,制成羹汤。武则天品尝后,觉得鲜美可口,大有燕窝风味,遂赐名“假燕窝”。从此,这道菜成为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设宴时的必备佳肴。
这道“假燕窝”就是如今洛阳水席中的招牌菜——牡丹燕菜。洛阳水席始于唐朝,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全套水席共设24道菜,包括前八品(冷盘)、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每道菜都讲究汤汤水水,上菜顺序也十分讲究。其中,牡丹燕菜作为第一道菜,不仅味道鲜美,还寓意吉祥如意。
牡丹燕菜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需要将白萝卜切成细丝,经过多道加工,配上山珍海味,烹制成汤羹。在1973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问洛阳时,厨师在燕菜上特意加上了一朵用鸡蛋做成的牡丹,使得整个菜显得雍容华贵。从此,洛阳燕菜也被称为“牡丹燕菜”,并沿用至今。
白萝卜在唐朝就已被广泛食用。《诗经·邶风·谷风》中就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诗句,其中的“菲”就是指白萝卜。在汉代,白萝卜被称为“芦菔”或“罗服”,《后汉书·刘盆子传》中就有宫女“掘庭中芦菔根”食用的记载。到了唐代,白萝卜的药用价值被官方认可,收录于《新修本草》中,正式药名为“莱菔”。据记载,萝卜品种多样,皮色有白的、粉红的、紫红的;形状有长形和圆形的。
白萝卜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民间有“萝卜小人参”的说法,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白萝卜的药用价值早在唐朝就有官方记载,能下大气、祛痰癖。宋代人更将食用萝卜视为长寿、养身的秘诀之一。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萝卜“根辛、甘,叶辛、苦,温,无毒”,熟食“大下气,消谷和中”,“制面毒,行风气,去邪热气”。
在现代饮食中,萝卜的地位依然重要。它既可以作为主菜,也可以作为配菜,还可以制成小吃和点心。比如,广式点心中的萝卜糕,以粘米粉和萝卜丝为主料,加入腊肠、冬菇等蒸制而成,外酥里糯;四川的萝卜连锅汤,五花肉与萝卜同煮,配以辣椒粉和豆瓣酱蘸碟,风味独特;日式的昆布煮萝卜,先在淘米水中去除涩味,再用昆布柴鱼高汤煨煮,清淡鲜美。
萝卜不仅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还因其药用价值而备受推崇。它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化痰止咳等功效。无论是作为食材还是药材,萝卜都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从武则天时期的“假燕窝”到现代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萝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普通的蔬菜,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健康理念。正如民间所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