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新发现:GLP1或成癌症治疗新希望
南京大学新发现:GLP1或成癌症治疗新希望
南京大学医学院董杰教授及魏继武研究小组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发现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能够有效抑制CD8+T细胞中油酸的合成,进而减少LCN2的产生,显著降低了肿瘤微环境中PMN-MDSC的浸润,恢复了CD8+TILs的抗肿瘤活性。这一重要发现为未来的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望成为癌症免疫治疗的重要突破。
GLP1的作用机制
GLP1是一种由肠道L细胞分泌的激素,主要通过GLP1受体发挥作用。在糖尿病治疗领域,GLP1受体促效剂已被广泛应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GLP1在癌症治疗中也具有潜在价值。
研究发现,当CD8+T细胞被激活后,会上调脂质运载蛋白-2(LCN2)的表达,从而增强PMN-MDSC(多形核髓源性抑制细胞)的趋化性。这一过程是由活化的CD8+T细胞中脂肪酸合成增加,特别是油酸(OA)驱动的,导致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加,组织蛋白酶B释放和NF-κB活化。而GLP1能够抑制油酸的合成,从而减少LCN2的产生。
临床应用前景
为了验证GLP1在癌症治疗中的效果,研究团队使用编码GLP1的重组腺病毒(AdV-GLP1)进行实验。结果显示,AdV-GLP1显著降低了PMN-MDSC的浸润,并重新激活了CD8+TILs(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在多种胰腺癌模型中,这种治疗方法显示出强大的抗肿瘤功效。
专家评价与潜在风险
尽管GLP1在癌症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也有专家对其安全性表示担忧。法国波尔多大学的研究发现,使用GLP-1受体促效剂一年以上与甲状腺癌风险升高有关。研究团队调查了法国国家健康保险系统中的350多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使用GLP-1受体促效剂1-3年者,与所有甲状腺癌和甲状腺髓质癌风险增加有关。
然而,这一发现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Til Stürmer和Caroline Thompson指出,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只能提供效果的相对测量,无法提供绝对风险的信息。他们认为,甲状腺癌的潜在绝对风险非常小,但药物治疗的益处却相当大。因此,临床医生在使用GLP-1受体促效剂时,应充分权衡其潜在风险和治疗效果。
展望未来
南京大学的这项研究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GLP1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浸润,重新激活CD8+TILs的抗肿瘤活性,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尽管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但通过进一步研究和临床试验,GLP1有望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