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顶蛳山遗址:广西最大贝丘遗址,展现6000年前史前文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顶蛳山遗址:广西最大贝丘遗址,展现6000年前史前文化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1%B6%E8%9B%B3%E5%B1%B1%E9%81%97%E5%9D%80/10454891

顶蛳山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是广西境内保存面积最大、出土遗物最丰富的贝丘遗址之一。该遗址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入选第一批广西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考古价值。

顶蛳山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区蒲庙镇新新行政村九碗坡自然村东北约1千米的顶蛳山上,是广西境内保存面积最大、出土遗物、遗迹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之一。

顶蛳山遗址位于邕江支流八尺江右岸第一阶地,在八尺江与清水泉交汇处的三角嘴南端,南依低矮绵延的丘陵。遗址东、西、北三面各有一鱼塘,使遗址的北部和东部受到轻微的破坏,现存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广西发现的保存状况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01年6月25日,顶蛳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8月,顶蛳山遗址入选第一批广西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历史沿革

1994年,邕宁县文管所对顶蛳山遗址进行了调查。

1996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和南宁市博物馆对顶蛳山遗址进行了复查。

1997年~1999年,顶蛳山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揭露面积600余平方米,获得了大量自然和文化遗物。


遗址特点

综述

顶蛳山遗址堆积自下而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棕红色粘土堆积,叠压在螺壳层之下不含螺光,厚2030厘米。第二阶段是以螺壳为主要包含物的堆积,也是遗址的主要堆积,堆积自东向西倾斜,厚10230厘米。第三阶段为灰褐色粘土堆积,不含螺壳,并发现柱调等遗迹,该层堆积主要分布在遗址东部,叠压在螺壳层之上,为遗址最晚的堆积。

墓葬

顶蛳山遗址第三期墓葬较多,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肢解葬,即把人体从关节处肢解后放置在墓中。如墓葬M65中,墓主的头被割下置于胸腔内,四肢也被肢解摆放。这种葬俗为过去考古所未见,对研究当地的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文物遗存

顶蛳山遗址共出土石器、骨器、蚌器等1000多件,陶器23件及大批陶片;发现墓葬331座,出土人体骨骼400多具;发现居住遗迹1处;还出土了一大批软体动物遗骸及牛、鹿、象、马等多种动物骨骼。

文物价值

顶蛳山遗址各期文化特征突出,发展序列清楚,大体上代表了南宁地区10000~6000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为构建广西史前文化的基本框架提供了重要依据。其第二、三期堆积内涵丰富,特征突出,被命名为“顶蛳山文化”,成为广西第一个被确认的史前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为探讨广西在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史前广西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以及人与自然环境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文化

传说

在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南部的新新村一带,流传着一个美丽的古代神话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清水泉中有一条长达20里的巨龙,是周围村庄的保护神。后来,巨龙想进入河流、回归大海,就从清水泉飞到八尺江边,却因力气用尽,落在岸边动弹不得。附近村民为报巨龙多年护佑之恩,就通过打猎、捞螺来供养巨龙。多年以后,巨龙还是未能恢复神威入江归海,最后化为顶蛳山,依旧护佑这一方福地。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顶蛳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8月,顶蛳山遗址入选第一批广西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所获荣誉

时间
荣誉
1997年
1997年十大考古发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顶蛳山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区蒲庙镇新新行政村九碗坡自然村东北约1千米的顶蛳山上。

交通信息

从南宁市邕宁区人民政府驾车,大约21分钟到达顶蛳山遗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