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农民情结”与农民问题研究
毛泽东的“农民情结”与农民问题研究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在韶山读私塾时,读到一本《盛世危言》,书中提到“欲图自强,必先致富;欲求致富,必首在开源;欲言开源,必先兴学”。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毛泽东,他开始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当他看到书中的插图时,发现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唯独没有农民的身影,这让他感到十分困惑。他思考了两年之久,最终得出结论:“这些旧小说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对于这件事,我纳闷了两年之久,后来我就分析小说的内容。我发现它们颂扬的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
这段童年时期的思考,成为了毛泽东“农民情结”的起点。他开始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思考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关注和思考,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也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了为期32天的实地考察。他步行700多公里,深入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与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召开调查会,详细听取他们的报告。这次考察,毛泽东亲眼目睹了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也看到了农民在革命中的巨大潜力。
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这个攻击的形势,简直是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其结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地主的体面威风,扫地以尽。”
毛泽东还发现,农民运动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1926年1月至9月为组织时期,农民会员约三四十万;而从10月至1927年1月为革命时期,农民会员激增至二百万,能直接领导的群众增加到一千万。这种迅猛的发展态势,让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农民力量的巨大潜力。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通过这次考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他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进行革命,“最大的对象是乡村宗法封建阶级(地主阶级)”,他们是“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要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必须先发动“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
毛泽东还特别强调了政权问题,指出农民运动与工人运动性质不同,农民运动“一起来便碰着那土豪劣绅大地主几千年来持以压榨农民的政权(这个地主政权即军阀政权的真正基础)”,必须“推翻这个压榨的政权”,才会“有农民的地位”。
从农民问题到农村包围城市
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为他后来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意识到,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依靠农民这个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而要发动农民,就必须解决他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在这里进一步实践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通过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逐步壮大革命力量。这一战略的成功,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开辟了道路。
毛泽东的农民情结与历史贡献
毛泽东的“农民情结”不仅体现在他对农民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上,更体现在他与农民的密切联系和深厚感情中。在延安时期,他经常与农民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他与杨志孝、吴满有等农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交往体现了他对农民的真挚情感。
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贡献在于,他不仅看到了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他强调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推翻封建地主的压迫,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这些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的“农民情结”源于他对农民生活的深切体验和对农民问题的深入思考。这种情结不仅影响了他的个人成长,更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他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为解决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提供了关键思路,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