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草原文明的璀璨明珠
内蒙古博物院:草原文明的璀璨明珠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27号,与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毗邻。这座始建于1957年的博物馆,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工程,更是内蒙古最大、最重要的博物馆机构。博物院主体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由陈列展厅区、文物库房区、观众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及多功能厅等部分组成。
博物院的建筑设计充满蒙古族特色,馆前广场上安放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自治区赠送的“民族团结大鼎”。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4A级旅游景区,内蒙古博物院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
博物院共有四层展厅,收藏有古生物化石、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15万余件组,其中珍贵文物5600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650件套。展览按照草原主线安排,突出地域与民族特色,展品涵盖了从化石到现存生物,从各个民族的起源到发展壮大的代表文物,揭示了中国北方生态变迁史与草原文明发展史的扼要进程。
镇馆之宝
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是战国时期的匈奴王金冠,这件文物又名鹰顶金冠饰,冠带浮雕虎、狼、羊、马四种动物图案,顶部装饰黄金及绿松石制成的雄鹰,代表了战国时期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另一件重要藏品是辽代黄金覆面,这件半浮雕型黄金面具是陈国公主的驸马所有,展现了辽代精湛的金属工艺。
元代钧窑“小宋自造”香炉也是博物院的重要藏品。这件香炉双立耳,圆鼓腹,三兽足,足尖刻出三条爪痕,口沿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直耳,口沿至肩部两侧装饰有兽形耳。颈部雕贴 3 个麒麟。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制作最精湛的钧窑香炉。
特色展厅
二楼的“远古世界”展厅展示了自30亿年前到1万年前内蒙古远古生态环境的巨大变迁,其中恐龙化石数量多,体积和品种也较为罕见;猛犸化石则保有部分原貌。这里的“飞天神舟”展厅介绍了内蒙古与中国航天事业的紧密联系,展现了共和国航天史、航天成就与内蒙的息息相关,以及内蒙古人民对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三楼的“草原雄风”展厅展出了蒙古族形成之前的草原先民的历史文化,包括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古代民族的文物精品,其中突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和辽文化。这里的“草原天骄”展厅则以成吉思汗和元朝为亮点,根据从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时代再到明清时期近千年的完整脉络,表现蒙古民族的聪明才智、辉煌创造和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最具世界关注性的特色展览。
四楼的“交融汇聚”展厅陈列了近代民族相关文物,展出明清以来数百年来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回、朝鲜、汉等八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尚礼仪、宗教信仰等风俗,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参观攻略
博物院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开放(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门票免费,但需要提前7天在“内蒙古博物院”公众号预约。16岁以下无需预约,军人、警察及60岁以上老人凭相关证件可直接参观。
建议从四楼开始向下参观,重点参观带“🌟”的展厅:大辽契丹、边关岁月、文明曙光、交融汇聚、北疆桦歌等。安检进去后可租语音导览器,价格为30元。人工导览在9:00、14:00各一场。二层的文创店靠近窗户的位置有一整排的盖章处,不用消费直接可以盖章。
博物院周边交通便利,地铁1号线可达。附近有万达广场,餐饮便利。博物院内部有停车场,但停车位有限,旺季可能不够停,因此旺季时建议公共交通或打车前来参观。
内蒙古博物院不仅是了解内蒙古自然与历史的窗口,更是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场所。这里珍藏的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草原文明的辉煌历史,值得每一位游客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