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杜之交:古诗词中的至深友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杜之交:古诗词中的至深友情

引用
知乎
9
来源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112321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3051238
3.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85039
4.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584216
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6%9D%9C/2640733
6.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923650086196889499.html
7.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00880432.html
8.
http://www.wenxue100.com/BaoKan/39260.thtml
9.
http://scdfz.sc.gov.cn/scyx/scrw/content_16994

公元744年,一个春意盎然的午后,洛阳城内的一家酒肆里,两位诗人相遇了。一位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诗仙李白,另一位是因祖母丧事来到洛阳的杜甫。这一场相遇,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友谊之一。

李白,这位年长11岁的前辈,此时已名满天下。他的诗作如《蜀道难》《将进酒》早已传遍大江南北,被誉为“谪仙人”。而杜甫,虽然才华横溢,但此时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青年诗人,尚未展露锋芒。

然而,性格的差异并未阻挡他们成为知己。李白的狂放不羁与杜甫的沉郁顿挫在诗酒唱和中达到了奇妙的和谐。他们一同游历梁宋,同登吹台,共饮梁园,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佳话。

在李白离开洛阳后,杜甫写下了《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诗中流露出对李白的深深仰慕和不舍。

而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时,也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诗句:“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段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

然而,命运弄人。两人最后一次相遇是在746年的兖州。李白在《戏赠杜甫》中写道:“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以轻松诙谐的语气表达了对杜甫的关心。

此后,两人天各一方,再未相见。但他们的友谊并未因此消散。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写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深切思念和担忧。

李白虽然没有留下太多直接表达思念的诗篇,但他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道:“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这份内敛而深沉的情感,正是李白对杜甫最真挚的思念。

李杜之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永恒的佳话。他们的友谊跨越了地位的悬殊、才华的差异,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正如杜甫在《梦李白二首》中所写:“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种跨越时空的思念,正是他们友谊最真实的写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