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古城双璧:开元寺与隆兴寺的千年传奇
正定古城双璧:开元寺与隆兴寺的千年传奇
正定古城,这座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北方重镇,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貌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在这座古城中,两座千年古刹——开元寺和隆兴寺,如同两位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沧桑与辉煌。
开元寺:唐代建筑的瑰宝
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的开元寺,原名净观寺,后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为现名。寺内现存主要建筑为三门楼、天王殿、须弥塔、钟楼和法船殿遗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河北省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钟楼,这座始建于晚唐时期的钟楼,高14米,平面呈正方形,砖木结构,青瓦覆顶。钟楼上悬挂一口唐代铜钟,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朴,端庄大方。
钟楼的建筑结构极具特色,上层被清代改建,但下层木构件仍保留了晚唐遗存。1988年落架重修时,发现木构件题记标明钟楼建于唐乾宁五年(898年),这使其成为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也是中国北方最早的钟楼。钟楼所悬铜钟为唐代遗物,正定人记得,前些年贺岁时,还敲响过这古钟,那钟声相当悠远。
除了钟楼,开元寺的另一大亮点是须弥塔(又称雁塔)。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毁坏。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
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开元寺遗址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七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出土文物近2000件,揭示了正定古城的历史发展脉络。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开元寺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隆兴寺:宋代建筑的典范
与开元寺相距不远的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原名龙藏寺,宋太祖赵匡胤敕令重修后改名为隆兴寺。寺内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分明,主要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殿、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阁、御书楼和集庆阁、弥陀殿、龙藏寺碑等,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
隆兴寺的摩尼殿被誉为“古建瑰宝”,其重檐歇山顶与“四出抱厦”相结合的十字布局,享有“世界古建筑孤例”的美誉。梁思成先生曾惊叹:“只在宋画中见过”。殿内高达15.7米的五彩悬塑倒坐观音,中央的3米多高的观音坐姿自然洒脱,尽显宋人自在的美学风尚。鲁迅先生曾在1923年购得其照片,对其精致与典雅赞不绝口,称其为“东方美神”,这张照片至今仍被珍藏在鲁迅故居的书桌上,成为文化的象征。
转轮藏殿内直径达七米的藏经橱,是隆兴寺“六最”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大悲阁内供奉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高达21.3米,矗立在石质须弥座上,相当于七层楼高,这尊佛像是宋代铜铸技术的巅峰之作。
两寺辉映:正定古城的文化明珠
开元寺与隆兴寺,一唐一宋,一北一南,相距仅数百米,却各自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开元寺的唐代钟楼和须弥塔,以其古朴庄重的风格,展现了唐代建筑的雄浑大气;而隆兴寺的宋代建筑群,则以其精巧细腻的工艺,体现了宋代建筑的典雅精致。
这两座寺庙不仅是正定古城的重要文化地标,更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瑰宝。它们见证了正定从东魏到明清的历史变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匠心,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如今,这两座千年古刹依然静静地矗立在正定古城中,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它们不仅是正定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寻、感受这份穿越千年的文化魅力。